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也谈“学术生态”和“生态”

已有 5464 次阅读 2011-11-26 12:11 |个人分类:生态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本, 翻译, 生态, 人文科学, 现代汉语

看到王德华老师的一篇博文《闲聊“学术生态”》,及后面紧接着补上的一篇《闲聊“生态》。作为以“生态学时空”为名的博客掌门人,我责无旁贷需要说一些话,来表达本博主对此问题的严重关注。王老师在他的博文中对“生态”引经据典,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讨论,这种认真的态度令人钦佩。而我就不想进行这个重复的工作了,只谈自己的理解。
 
大家知道,中国古汉语是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使用的许多双音节词,特别是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http://www.colg.cn/thread-1038110-1-1.html),由于日本接触西方世界和近现代科学技术比中国早,有许多术语必须翻译,当时的日本人确实花了许多工夫来用汉字表达这些术语。汉字的祖国当然很容易接受这些翻译,所以这些新词传入中国后,便能很快在汉语中扎根发芽,并发扬光大。同物理、化学和科学等类似词汇一样(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444&do=blog&quickforward=1&id=511824),“生态”一词也是来自日语的翻译,所以不用去寻找中国古籍中的一些解释,如果古籍中恰好有“生态”这个词语的出现,那只是巧合,丝毫没有现代“生态”词语的含义。我们现在无法知晓理解日本人在造(翻译)这个词的时候,是否详细考证了中国古汉语的一些著作。如果还将生态中的“生”与“态”拆开来进行生硬的分析,那只是文字游戏了。
 
语言总是发展的,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中,由于这些词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回到中国被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生态”一词引入中国,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含义上发生一些变化和泛化,其实是语言正常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词其实挺多的,比如,我们用得最多的“科学”一词,常有人说,你这个方法科学吗?显然不完全是指是否有学术意义,更多的时候表达的是“合情合理”的含义,同样,“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一词也更应该理解成"理性"更恰当一些。这个词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顺口就说出来了,但要翻译成英语的时候,倒要受一番周折了,这个词要想回到science,已经回不去了,但并没有影响什么,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语言的发展而恐慌。"生态"一词的发展,可类比"科学"一词。我理解,如果只用“生态”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态学”的简称。比如,生态习性;还有口语中常说“我是学生态的”。
(2)做形容词用,是“利用生态学原则和观点的”含义。比如:生态猪,生态鱼,生态文化、生态护肤液、原生态、生态文明等都可以这样理解。
(3)“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的简称。比如: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服务价值、生态健康等。"学术生态"这个词的"生态"应该借用的这个含义。
 
当然,类似于生态学、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这些词,能与英文的科学术语一一对应,我也反对过多地将其概念进行泛化和庸俗化处理。目前来看,这种情况还没有发生。
 
BTW:我博客的标题是“生态学时空”,本来是想谈论一些与生态学相关的话题,但久而久之写的博客几乎与生态学无关了,更多地探讨了学术与教育问题,于是我就非常“庸俗”地借用“学术生态”一词,并将副标题命名为“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使用“学术生态系统”是为了与“营造”进行搭配(博文已经指出:学术生态系统=学术生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11849.html

上一篇:童言无忌:儿子小时候的一些原创笑话
下一篇:如何解决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收藏 IP: 58.41.123.*| 热度|

10 刘用生 刘立 曾新林 文双春 曹聪 吕喆 王德华 唐常杰 张海权 zhokzh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