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暮色荒原诗草: 孤岛汪洋话孤独 ——徐庆春新作哲理微型诗《孤独》解读与赏析 (增补稿)

已有 3120 次阅读 2019-7-5 09:22 |个人分类:暮色荒原诗草|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孤独, 徐庆春, 哲理诗, 佳作欣赏, 篱风

暮色荒原诗草

孤岛汪洋话孤独

——徐庆春新作哲理微型诗《孤独》解读与赏析

篱风(大漠孤烟 南海渔翁)

 

题记:“城市中的孤岛”“人群中的孤独”是世界现代哲学和社会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两个相关命题。这里发布的哲理诗人徐庆春的新作《孤岛》,本人对这一佳作的解读与赏析,以及诗人班老同学的相关评论,均可视为对这两个相关哲学-心理命题的文学思考。


 

徐庆春《孤岛》解读与赏析

 

走过千山万水

我终于发现了

孤零零的你

 

——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

这座荒凉的小岛

 

 

历尽亿万年风雨

你终于看到了

孤零零的我

 

——浮沉在喧嚣人海中的

这个匆匆的过客

 

 

两片海洋

两座孤岛

 

我与你

被孤独这根红线

紧紧地

连接在一起

 

相看两不厌

无语心相许

 

 

孤独

陪伴着孤独

 

沉默

问候着沉默

 

发现了你

我终于找到了

久违了的

自己

 

 

附徐庆春原作:

 

孤岛

 

徐庆春

 

我是人海中的你

你是大海中的我

用孤独陪伴孤独

用沉默问候沉默

 

 

评论


玉兰花开:能和万物对话的灵魂,就是诗人的灵魂。


           在这里,我感受到诗人彻骨的孤独。


南海渔翁(大漠孤烟):玉兰给庆春《孤岛》写的评语,很到位。而这条评语本身,就是诗意极浓,哲思深邃的哲理诗——微型哲理诗,稍作整理如下:

 

                           诗人的心灵

 

                         能和万物对话的

                         灵魂

 

                         就是

                         诗人的心灵


江河:能写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人,他是最孤独的人。......


大漠孤烟(南海渔翁):各位老同学的观点,自得其趣,各有其妙。


读诗、写诗、评诗的人,时时都在保持着思维的灵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灵动思维的大脑,绝对不会罹患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 AD)——老年性痴呆。因此,与诗为伴,便与老年痴呆无缘。


这就是我们诗人班“夕阳正红,晚霞灿烂,走向夕阳,走入霞光”的最大优势——用漫天的霞光,烘托我们诗人班黄昏时分的精彩——人生最灿烂的一刻。


玉兰花开把“彻骨”与“孤独”的内在链接,见证了她对“孤独”的深刻理解。而这种对孤独的深度理解,是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所不可能达到的精神境界。


面对孤独,玉兰花开和庆春选择了“与自己对话”。


“与自己对话”,古人称之为“自省”。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古人的“自省”,应为“自我反思”,即“与自己对话”,绝对不可将其狭义地理解为“自我忏悔”,更不可曲解为“因内疚而自责”式的“吾一日三省吾身”。


这样,通过这种自由、轻松,坦然,客观,深入而无须自责地“与自己对话”,就可充分释放自己的思维潜能,把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能够在新的高度和新的层次上,不断得出对自我、对世界、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最新的认识。


于是,新的认知,新的诗作,便一次又一次地张开了自由飞翔的翅膀。


不过,思想与诗这只可爱的小鸟,无论飞得多高,飞得多远,也难逃“江河”的“法眼”——“能写一个人与自己相处的人,他是最孤独的人。......


我深知,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唯有在这种“最孤独的人”在与自己孜孜以求的对话中,人类的智慧才得以实现不断地提升。


君不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智者——先知,圣人——历代的思想巨匠和文化大师,哪一位不是这种“最孤独的人”?


珍惜自己的孤独吧,这是人类智慧和文明之光的源头,首先是我们诗人班佳作迭出的活水与源泉。


珍惜这些“与自己对话”的“最孤独的人”吧,这是人类走向未来,走向光明的希望。


黄花瘦:心开一扇门,眼界少凡尘。孤独看喧嚣,权作一浮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1188166.html

上一篇:岁暮抒怀(二首)
下一篇:秋分:天光月色交响曲 ——阅读欣赏清代女词人顾太清《金风玉露相逢曲》感怀
收藏 IP: 182.51.86.*| 热度|

4 杨学祥 钟炳 尤明庆 李颖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