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祖国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un1 我智力平常,正学习实验,希望一生以科研为友,将来能服务社会。

博文

大学录取标准决定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已有 2119 次阅读 2015-10-13 22:2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录取标准决定了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张瑞,张军

摘要:中小学有自己的发展,为初中高中大学输送优秀的合格的学生。中小学需要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来延续其生存能力。在当下中考高考分数为主要唯一求胜的标准,艺术教育在平时的课程安排中占据了无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艺术教育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开发智力,塑造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艺术教育要想推广及应用,需要大学录取标准作改革。改变高考分数划线定输赢的唯一法则,将录取权利完全交给大学,让其自身选择自己的学生。让艺术教育为学生进入优秀的大学增加筹码。

关键词:艺术教育、录取标准、大学中小学

 

   大学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1]。纷纷学子从小接受教育培训希望能踏入最优秀的大学,希望将来能有一个好的起点。所以大学升学率成为高中毕业生的评价标尺,高中的升学率成为初中毕业生评价标尺,初中的升学率成为小学毕业生评价标尺。所以大学录取的标准决定了高中生培养的方向,高中培养的方向决定了初中小学的培养方向。

    我国现行中考内容和高考内容为数学、语文,英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该考试标准决定了老师的分配讲课科目、讲课内容及方式。艺术教育在考试的压力下,分配的越来越少。

   美国大学实行独立招生,没有固定的标准,录取因素除了平时分数及高考分数,还十分看重考生的“课外活动”、“申请信”,更在乎考生的“实际能力”、考查“你是什么样的人,个性特征是什么”,“梦想是什么”[2-4]

   艺术呈现在音乐、美术、喜剧、舞蹈、影视、书法、纂刻等形式内容中[5]。邓琳等在教学中发现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为目的,并懂得什么是真""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使广大学生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艺术在审美、德育、智力开发、健身等方面发挥作用。艺术塑造人的品质,内涵,给人已创造力[6-8]

    美国小学初中高中生在此录取标准下,培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选择行参与SAT考试科目以外的大量课程,比如在5trinity 中学课程设置有21/146艺术、20/146美术、mu音乐16/146,体育33人,戏剧23人,设计技术42人。好多该校学生最后被名校录取,并成名[9-10]

   

    中美对比:中美高考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根源显然还在于高考制度上的诸多根本不同如录取制度的不同,中国主要是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的行政式录取,而美国则是真正彻底的大学自主录取;中国是分省划定名额资格、地域户籍色彩浓厚的录取方式,而美国则是无户籍壁垒、无“异地高考”一说的均等录取方式。再如考试组织制度的不同,美国SAT由民间自治性质的“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组织,而中国高考则完全由官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11-12]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大学录取改革,政府应该放权于大学,让大学自己制定自己的录取标准,以科学的标准引领中小学朝正确的方向去培养。艺术教育才会正式在中小学普及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琦.大学与人生——致厦门大学本科2011级同学[J].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1,00

2李湘祁.美国著名大学新生录取标准的多样性述评[J].国际视野.2004,04:42-45

3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生录取影响因素研究

4中美高校本科招生考试与录取制度比较及启示

 

5.国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

6邓琳.艺术教学随感[J].百花园地,2012,03:144-145  

7 “高雅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谈高雅艺术的重要性

8浅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9.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

10trinity中学网站

11出版商务周报

12都市半岛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2291-927940.html

上一篇:为什么不敢扶?
收藏 IP: 111.182.1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