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tians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tiansheng

博文

砀山酥梨的保健价值

已有 4053 次阅读 2011-3-13 09:06 |个人分类:淮河文化研究|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维生素, 本草纲目, 养生保健, 李时珍, 五味子

    由于砀山酥梨的含糖量高,而且有着丰富的有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因此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药用价值。对于这一点,历史上的人们早已有认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砀山酥梨“生可清六腑之热,熟可滋五脏之阴”。临床证明,梨果有止渴、清凉、去热消暑、化痰润肺、止渴消喘等功效,被中医称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

从砀山酥梨的药用机理来说,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是分子结构中含有羧基(—COOH)的化合物。中草药的叶、根,特别是果实广泛分布,如乌梅、五味子,覆盆子等。常见的植物中有机酸有脂肪族的一元、二元、多元羧酸如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枸橼酸、抗坏血酸(即维生素C)等,亦有芳香族有机酸如苯甲酸、水杨酸、咖啡酸(Caffelc acid)等。除少数以游离状态存在外,一般都与钾、钠、钙等结合成盐,有些与生物碱类结合成盐。脂肪酸多与甘油结合成酯或与高级醇结合成蜡。有的有机酸是挥发油与树脂的组成成分。有机酸多溶于水或乙醇呈显著的酸性反应,难溶于其他有机溶剂。有挥发性或无。在有机酸的水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或醋酸铅或氢氧化钡溶液时,能生成水不溶的钙盐、铅盐或钡盐的沉淀。如需自中草药提取液中除去有机酸常可用这些方法。一般认为脂肪族有机酸无特殊生物活性,但有些有机酸如酒石酸、枸橼酸作药用。又有报告认为苹果酸、枸橼酸、酒石酸、抗坏血酸等综合作用于中枢神经。有些特殊的酸是某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如土槿皮中的土槿皮酸有抗真菌作用。咖啡酸的衍生物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为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有抗菌、利胆、升高白血球等作用。(关于有机酸的内容,采自百度百科。)

根据一些专家的介绍,砀山酥梨中有机酸是十分丰富的,因而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

砀山酥梨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矿物质(又称无机盐),英文mineral。矿物质是人体内无机物的总称。是地壳中自然存在的化合物或天然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一样,是人体必须的元素,矿物质是无法自身产生、合成的,每天矿物质的摄取量也是基本确定的,但随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环境、工作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人体内约有50多种矿物质,其中必需的主要矿物质有钙、镁、钾、磷、铁、锌等,虽然它们在人体内仅占人体体重的4%,但却是生物体的必需组成部分。根据它们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大致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人体内矿物质不足可能出现许多症状,如:缺乏钙、镁、磷、锰、铜,可能引起骨骼或牙齿不坚固。缺乏镁,可能引起肌肉疼痛。缺乏铁,可能引起贫血。缺乏铁、钠、碘、磷可能会引起疲劳等。人体必须的矿物质有钙、磷、钾、钠、氯等需要量较多的宏量元素,铁、锌、铜、锰、钴、钼、硒、碘、铬等需要量少的微量元素。但无论哪种元素,和人体所需蛋白质相比,都是非常少量的。矿物质的作用:矿物质和酶结合,帮助代谢。酶是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而使酶活化的是矿物质。如果矿物质不足,酶就无法正常工作,代谢活动就随之停止。不过,矿物质如果摄取过多,容易引起过剩症及中毒。所以一定要注意矿物质的适量摄取。

砀山酥梨生长在黄河故道的沙质土壤中,吸收了人体所需要的丰富的矿物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砀山酥梨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vitamin),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ug)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由于维生素大多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本身不提供热能。有些维生素如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砀山酥梨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长期食用,可以强身健体,收到一定医效作用。

砀山酥梨含糖量高。糖作为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糖类主要以各种不同的淀粉、糖、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于粮、谷、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中。在植物中约占其干物质的80%,在动物性食品中糖很少,约占其干物质的2%。糖类物质是多羟基(2个或以上)的醛类(aldehyde)或酮类(Ketone)化合物,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据此可分为醛糖(aldose)和酮糖(ketose)。糖还可根据碳层子数分为丙糖(triose),丁糖(terose),戊糖(pentose)、己糖(hexose)。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甘油醛和二羟丙酮),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CnH2On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这种称呼并不恰当,只是沿用已久,仍有许多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根据糖的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1)单糖(monosaccharide):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2)寡糖(disaccharide):2~6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3)多糖(polysaccharide):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壳多糖);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4)结合糖(复合糖,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蛋白聚糖)、糖-核苷酸等。(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糖类的生物学功能主要表现在:(1)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2)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3)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4)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红细胞表面ABO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是人体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此外,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当然,过多摄入糖对人体也是有危害的。如蔗糖是含有最高热值的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会引起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龋齿等疾病。(关于糖的内容,采自百度百科。)

     由于砀山酥梨的含糖多为适中,且是对人体保健有益的糖类,多食无害,常食保健,故其药用价值还是较高的。

由于砀山酥梨的养生药用价值明显,所以在一些群众中流传这样的顺口溜:“桃宝宝,李伤人,杏树底下埋死人,砀山酥梨滋润人。”意思是说,桃子尽可以多吃,李子贪吃多了对身体有影响,贪吃杏子必造成对人体的伤害,砀山酥梨多吃对人大有益处。这则顺口溜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也不尽完全科学,但它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砀山酥梨养生药用保健的价值所在。

还有人具体介绍了梨的十种吃法及其功效,这里摘来,以供效仿:

一是生吃梨:可解除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之咽干痛痒及声音嘶哑、干渴少痰、便秘、溺短、疮疡发作、烦渴思饮等阴虚、虚热之症状。

二是将梨汁加胖大海、冬瓜仁、蝉蜕及冰糖适量煮服饮之,秋冬干燥、阴虚阳旺、咽干喉同者常服次汁,有滋润咽喉、补津充液之效。

三是用生梨块加冰糖或蜂蜜熬汁浓缩收膏即成秋梨膏,藏于瓷坛中,早晚各服23匙,可止肺热咳嗽。

四是用生梨片加杏仁15克,桔梗、川贝各6克与胖大海3克同煎,对因伤风感冒后痰液黏稠、久咳者有效。

五是用梨一只,横切顶尖成一帽盖,挖空核仁放入川贝3~6克,加冰糖或蜂蜜少许,盖上梨帽置于锅内,隔水蒸熟,即可食用。可治久咳不愈、胸肋疼痛。

    六是用梨一只,横切顶尖成一帽盖,挖空核仁放黑豆于梨中隔水炖熟服用,对长期阅读书报引起视力减退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常食用确有疗效。

    七是用酥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内服,可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

    八是红酒炖梨,可暖胃,补充体内所需维生素,促进血液循环,常服用,可使脸色红润。

    九是用梨保肝。用酥梨一个,清洗切片,用柳枝三节同水煎,喝汤食梨,每日一次,可治传染性肝炎。用生梨两个,去皮去核,切片浸醋中,一日吃完,有清肝退黄疸之功效。

   

十是用梨养喉。梨对喉有极佳的保养效果,因其能滋阴润肺、止渴化痰。用酥梨三只捣碎,加蜂蜜
50克,水煎服,每日服用两次,可治声哑失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0922-421761.html

上一篇:酥梨饮食 搜集整理
下一篇:李白砀山探梨花
收藏 IP: 220.178.150.*| 热度|

2 罗帆 李学宽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