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用生态办法为庄稼治病事半功倍

已有 3576 次阅读 2015-6-22 19:05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生态农业, 预防, 庄稼病

用生态办法为庄稼治病事半功倍

蒋高明


 人们对待植物的病,采取的办法竟然也是跟人治病的西医同样的思路,即从不预防入手,而是待庄稼生病后让庄稼猛吃药。农民就是庄稼的医生,往往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采取的办法也是对抗加灭杀。其实,科学植物病害防治的原则应当是预防为主,即满足植物生产的水、肥、气、热条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抑制病原生物发生与蔓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另外,还要重视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因时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所采取的措施要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这些生态学的做法,都会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一味采取对抗的办法,只能加重病害,年年用药年年不见效。


前面提到出现了大量的胖蒜让农民苦恼不已,几年下来,他们依然找不到原因。聪明一点的农民开始怀疑他们上过的化肥是不是有问题。他们从最简单的事实中得出结论,少上化肥,多上土杂肥的地里出现胖蒜少;上化肥越多,胖蒜也越多。


 山东弘毅生态农场所在地蒋家庄村民蒋建启,最先发现了这个规律。这个当年的大力士,力气是远近有名的大,曾经一顿饭吃下18个馒头,他做过30多年的生产队长,今天他72岁了,他的力气一些年轻人依然不如他。年,他在弘毅生态农场拉过去10小车(电动车斗)牛粪上到地里,一点化肥不上,地里没有出现胖蒜,一亩地收入了约4000元。其中效益最明显的是,买了5毛钱的莴苣种子,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用的是我们农场的牛粪,半亩地就收入了1800元。

 

     牛粪贵不贵呢?大力士用一袋子玉米换回了10小车牛粪。在弘毅生态农场,没有用任何饲料添加剂的牛粪卖40/立方米,农民买5立方米才200元,就管两个季节(大蒜与玉米),已经比用化肥便宜了,剩余的要求就是农民肯花一点力气而已。

 

      最关键的是,用牛粪种地不用担心胖蒜,种着踏实。这个消息在周围村庄传开了,农场里积压的牛粪不出3天眼看全部卖完了。就在本书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外面农民还在用拖拉机拉牛粪呢。这些农民除来自卞桥镇(弘毅农场蒋家庄所在地)的外,铜石镇李家庄、沈家庄、广阜庄的也都来买牛粪。2011年牛粪脱销,农民们把研究生们用来做实验的牛粪也买走了,害得今年学生们,派人看护他们的实验材料不被卖掉;去年许多人提前2个月交押金,以保证能够买到牛粪。研究生与农民争牛粪,从科学和实用的角度来看,人们都知道了用地养地的好处了。

 

 农场里的牛粪,营养价值是很高的,100头育肥牛,除消耗约3万元的秸秆外,还需要消耗约20万元的精料(棉籽饼、玉米面、麸皮、矿物盐等),牛显然吸收不了那么多,大部分精料变成营养进入了牛粪。牛粪的营养价值被农民看到了。而从养鸡场和养猪场买来的肥料,含有各类激素、重金属添加剂,更令农民不能接受的是,鸡场粪掺入了太多的沙子,肥料价值打了折扣。

 

     从上面的介绍看,解决胖蒜的办法很简单,停止大量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使用,改用有机肥养地。在生态农场,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都不使用,用有机办法种植大蒜,几乎没有得胖蒜的,土地也很肥沃。农民看到这一好处,纷纷来购买牛粪,化肥就不被农民看好了。

 

 而对于农民头疼的花生病,告别白菌病也不难,只要换一种种植方式即可,那就是恢复花生正常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我们弘毅生态农场种植的花生,不用农膜、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不使用化肥而使用有机肥,花生健康生长,没有出现白菌病和烂秧病,后期也没有害虫危害。对于这些优势,蒋家庄的农民是亲眼见到的,但他们还存在侥幸心理,依然想采用偷懒的办法,寄希望于来年花生不生病。

 

 对于蔬菜大棚内的病,要花一定的代价控制好温度、水分,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和农药,让土地恢复健康,也是可预防的。但这取决于成本问题,如果农民投入多收入少,那他们依然采取更激烈的对抗办法,控制一时是一时,反正他们是卖给城里人吃的。正确的办法是尽量少吃反季节菜,吃当地当季菜,需求少了,蔬菜大棚面积就会减少,相应地,一些蔬菜大棚病也就少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899828.html

上一篇:警惕人为的植物病害
下一篇:所谓科学竟如此害怕科学实验
收藏 IP: 1.203.183.*| 热度|

4 陈楷翰 姬扬 翟自洋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