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七:北方干旱化

已有 4592 次阅读 2012-1-26 23:35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干旱,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北方地区

蒋高明
 
        2010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导致农田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墒情下降较快,华北地区南部、西北地区东部以及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地的部分地区旱象露头并发展,对农作物播种、生长发育和牧草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内蒙古旱情较重,部分地区农作物受旱,牧草生长受阻。从开春到7月10日,一场雨也没有下过,第一场降水11日才来。然而,这场雨来的太迟了,许多生长出来的草本植物已经枯黄,高岗上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几乎全军覆灭,即使那些非常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也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萌发。在浑善达克沙地,只有那些低洼处,还能看见点青草。
 
        祸不单行。天旱了草生长不起来,但蝗虫却大量爆发,草原鼠也不甘寂寞,草原管理部门忙的团团转。这就是典型的草原退化恶性“情景剧”:天气干旱造成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严重下降,干燥高温适合虫卵发育,蝗虫爆发了,管理部门只好借助飞机灭蝗;没有高草覆盖,老鼠成群结队,人们只好借助鼠药灭鼠。
   
        北方大旱的特点表现在春季降水偏少,入夏后仍不缓解,且遇气温偏高天气,这对作物好草原植物的生长都是致命的灾害天气。有些年份,华北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西部以及内蒙古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吉林西部等地降水量,进入雨季后的头一个月不足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地区大部、华北、黄淮西部、江淮及内蒙古大部、陕西中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30%~80%。华北地区中西部、西北地区北部及内蒙古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东北地区大部及内蒙古等地偏高2~4℃,黑龙江、内蒙古东北部偏高达4~8℃。这非常像专家预测的全球气候变化后的特征,即气温升高,而降水减少,这样的天气如果进入常态,则整个华北地区农牧业生产就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其实,早在1999年,中国北方就爆发过持久的春旱。是年,东北三省和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等省区尤为严重,其中辽宁和山东省的旱灾为解放以来最严重的一年。辽宁14个地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53万公顷,成灾面积167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全省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粮食减产290万吨,造成960万人缺少口粮。冀北、冀东有70万公顷山坡岗地等雨下种;鲁中小麦出现凋萎死亡现象。据统计, 1999年全国春旱最大受旱面积2333万公顷,成灾面积693万公顷。除了春旱,开继续伏旱: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旱情重。东北3省受旱面积733万公顷,其中辽宁省受旱农田253万公顷,绝收26万公顷,全省因旱经济损失达30亿元,粮食减产290万吨;山东省伏旱面积400万公顷,绝收38万公顷;河北坝上数个县亩产仅10余公斤。
        近些年来,北方干旱的消息不断出现于电视新闻和报端。早在2008年入冬以来,干旱就已席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中,河北南部、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山东西部、都出现了重度气象干旱情况;干旱天气持续到2010年,北方省份继续大旱,旱情波及到了黄淮、江淮、江汉地区,干旱警钟再次敲响了。 其实,北方干旱不是近三年的事情,远从2002年11月就开始了。从那时起到2010年夏,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东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至80%,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80%以上。气象专家综合分析认为,北方冬麦区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 十年期间,全国作物受旱面积1.55亿亩,有429万人、207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其中冬麦主产区受旱面积1.43亿亩,重旱4635万亩、干枯116万亩。
        干旱化是由水、土、气、生和人类本身所组成的环境系统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过程的相互作用的异常表现。北方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干旱化,是我国最为严峻的生存环境问题之一,预示着人们担心的气候变暖问题提前到来了。有资料显示,近50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少雨和增温,干旱化继续发展,其中华北和西北东部的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半干旱区向东南方向扩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问题日益突出。北方干旱化范围迅速扩展,其中1999~2001年的干旱面积超过了北方地区总面积的40%。1999~2003年的5年间,干旱所造成的灾害面积占所有气象灾害面积的60%以上,与前10年的平均值相比增长10%。我国北方干旱化主要表现为:温度升高,蒸发加大,降水量减少,雪线高度抬升,湖泊萎缩,河网干枯(特别如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生态系统退化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从科学机理上看,在万年以上时间尺度上,北方干旱化是亚洲自然环境长期变化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密切关系。北极冰盖的形成演化和高原隆升都是中国西北和中亚地区干早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二者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及高原对暖湿气流的阻挡可能是导致干早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北方干旱化不完全在于“天灾”,“人祸”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中国北方地区人口总量及密度迅速增加,工业快速发展,城市扩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将天然湿地填平造田,超采地下水,造成该地区土地利用
和水资源利用变化,加剧了干旱化的发展。
 
        据专家们分析,我国北方的干旱化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干旱和沙漠化有密切的联系,是全球变化的区域表现。北方干旱化的发展是环境系统整体的异常变化,是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独特的生存环境系统,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规律和关键性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无论如何,北方干旱化,造成了那里人们的生存质量下降,给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占国土面积40%的北方地区的干旱化,已成为北方粮食生产、能源基地建设和西部开发的一个主要障碍。吉林西部连年干旱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使商品粮减产25%左右;干旱化使20世纪90年代黄河中上游的年天然径流量比50年代减少了24.4%,下游实际径流量减少68%,致使黄河连年断流,每年经济损失超过100亿。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与干旱化相联系的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1000亿元以上。近年来,该地区人口总量及密度迅速增加,工业发展,城市扩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利用又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化的发展趋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31869.html

上一篇:《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六:气候变冷还是变热?
下一篇: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应体现在哪里?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