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人造化学物质用的越多食物就越廉价说明什么?

已有 2353 次阅读 2021-2-17 09:04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人造化学物质用的越多食物就越廉价说明什么?

蒋高明

 

 

据不完全统计,围绕食物链中的动植物生产,人类发明有50626种化学物质,这还不包括加工过程中的几千种食物添加剂。这些人造化学物质大量使用,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延长了食物公里,延长了食物保质期和货架期。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且随着每年新的化学物质不断进入食物链,相应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也充分暴露出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各种人造化学物质用的越多的食物越便宜,而用的越少的甚至完全不用的就越贵。某些TG食品其实就是后者,且在市场上很难买得到。

 

完全不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种子的,是有机标准;可以用一些化肥和农药且也可以用地膜的,只要不超过所谓的标准的是绿色标准;允许使用的化学物质都可以用,但不能超过一定标准的是无公害产品,没有上述限定的都是普通食品。

 

在有机标准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六不用”标准,就是农药、化肥、地膜、除草剂、激素与转基因种子,在作物、蔬菜、果树、中草药生产中完全不用,农药残留不得检出;塑化剂、微塑料、重金属不超过国际有机标准。

 

从理论上讲,既然食物生产使用了那么多化学物质,且这些化学物质是有技术成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的,应当是用的越多的食物越贵才对,为什么是相反呢?

 

“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老祖宗的这句话同样适用市场上的食物价格定位。上述怪现象的合理解释是:各种化学物质的发明与使用,包括转基因种子的发明,都是奔着让农业省人工而去的,是为了懒人农业而发明的。人工才是最重要的食物成本,当然还得有利润,否则谁种地谁吃亏。这一点鲜为人知。

 

对于某种食物,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要迷信所谓的品牌。要判断其安全性或者优质的程度,最简单的标准就是:投入到食物生产上的优质劳动力(<40)的多少。投入的优质劳动力越多,质量就越好;反之就越差。从某国进口的大豆、玉米等等,投入的优质劳动力,分摊到单位食物重量上,是非常低的,低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谓一个美国农民养活400个人,但其农产品质量并不高,只适合作饲料或工业原料。

 

我们来看看有机农业和普通农业种植过程中的投入的劳动力差异。先看除草,除草剂一亩地用不了10元钱,且一个小时就能喷洒到地里,如果用无人机更是简单;如果用人工+机械除草,至少100元一亩,需要一天的时间,且只能保一遍。再看肥料,用有机肥和化肥,其实物料成本差不多,都是一亩地两三百元,但化肥用起来简单,有机肥就费人工,运到并均匀撒到地里,可能再加两三百元都不够。很多人购买的有机肥是工厂化的鸡粪或猪粪,臭味很大,农民嫌有味道多不愿意用。如果种植的普通农产品,没有人会选用有机肥。在除虫方面,农药可以用飞机或无人机喷洒,而有机农业就没有这种优势,即使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太阳能杀虫灯,也需要人工去定时清理。

 

在城市里,农民工的工资不断提高,一个小时20-30元,在农田里干一个小时1-2元都挣不来,谁还有耐心为了食物安全而去费人工呢?其实,在农村,有些工作也是论小时计算的,如挖掘机整地,灌溉浇地,人工除草,雇人收获或采摘,这些工钱与城市差不多。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人类使用化学替代的其实是宝贵的人工。有人说,这不是很好吗?谁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去辛苦做农业呢?然而,化学替代让人懒的的农业是有代价的,环境污染不说,食物口感变差,营养元素含量降低,源头向食物链投入的化学物质,到了人体内花再多的钱也是挑不出来的。乌克兰专家在死亡的癌症病人身体内,解剖发现有5-10%的“化学毒垢”,包括重金属、各种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等,这些东西原本是不应当出现在人体内的。医院里,医生的人工更贵,一个小时几百上千,乃至上万元。

 

谁能将人体内非预期添加的化学物质清理出来呢?显然是农民,道理非常简单,源头不用就行了。农民为你清理了人体不应当有的化学物质,是否也得有一定的经济回报呢?是医生的劳动力贵,还是农民的劳动力贵呢?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今后的农业必须是生态的,就是要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环境都要求技术是生态的。在技术上,能用物理的就不用化学的,能用生物的也不用物理的。我们的生态环境好了,食物安全了,病人少了,全民免费医疗也就不难实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272518.html

上一篇:增氮固碳循环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发与应用 (连载之五)
下一篇:蒋家庄、九间棚、曲家庄拟实施生态农业联动发展
收藏 IP: 60.217.19.*| 热度|

5 周忠浩 张晓良 周阿洋 崔树勋 任仲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