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一)

已有 2942 次阅读 2020-8-2 04:49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生态农业, 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一)

田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文节选自《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蒋高明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蒋高明以十年之力,以弘毅生态农场为基础,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农业体系,包括作物种植、禽畜养殖、园林树木……;并从农业,延伸到农民、农村,提供了一个解决三农问题、振兴乡村的完整方案;同时,为生态文明开辟了一个可行的入口,一条可行的道路。

这是一条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蒋高明也从生态学家,变身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实践家。

我愿意把蒋高明的工作,称之为一场农业的生态革命,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实践。

这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就是对这场实践的一个总结。值得每一位生态农业的实践者、乡村建设实践者、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以及农业的决策者认真阅读。

一,蒋高明其人:生态学家、农民之子、古道热肠的山东大汉

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蒋高明当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他不是一般的科学家,他是生态学家。尤其是,他是一个经常说科学坏话的科学家。对于我的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之类的言论,他毫无反感,并且跟着一起说。

作为生态学家,蒋高明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于主流话语,不同于普通公众,不同于主流学术精英,也不同于大多数科学家。这是因为,我们的主流话语是数理科学建构的。大多数学术精英的缺省配置也是数理科学建构的。数理科学的其认知基础核心之一,是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社会及自身视为机器,可以拆卸,可以改装,可以修补。而生态学家则可能有不同的自然观。

我第一次认识蒋高明是在2005年,《读书》杂志组织的“生态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座谈会”上。那次他讲植树造林,说在原本是草原的地方种树,是对生态的破坏。首先是树不容易活,劳民伤财;其次,不活还好,万一活了,就成了抽水机,加速当地的沙漠化。几句话醍醐灌顶,让我脑洞大开。几年后,我认真地阅读了他讲述在内蒙进行草场恢复的著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收获良多。

我们正处在一个文明转型时期,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几年前,生态文明克莱蒙学派的菲利普•克莱顿(Philip Clayton)来北师大,鉴于我对科学的激烈批评,他问,未来是否还需要科学?我想了想,说,未来需要生态学或者博物学。

不久前重读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1977年著作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在其前言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生态学应该成为我们时代的向导。

生态学(或者博物学)不仅仅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一种价值观。在我看来,数理科学与机械自然观是相互建构的,是工业文明所需要的。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则需要生态学或博物学,需要一种非机械的自然观。

一株庄稼为什么会从土壤里生长出来,在不同的自然观看来有不同的解释,这也决定了对农业的不同理解。从机械自然观看来,土壤可以还原成氮磷钾之类的元素,庄稼需要的那些元素是土壤“有效成分”,庄稼不需要的则是不必要的,多余的。只要有那这些元素,庄稼就能生长。人还可以精准地控制这些元素,人为地添加或减少,所以会有化肥,会有无土栽培。机械自然观是工业化农业的认知基础,也是工业文明的认知基础。只有把世界看成机器,才会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大工厂,才会建立起工业的文明。

而在生态学家看来,土壤是一个生命的集合体,其中腐殖质、微生物;蚯蚓、蚂蚁;也有杂草,飞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合作,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系统才是健康的土壤,健康的土壤上才能长出健康的粮食。种子落在土地上,是其它的生命形态,加上阳光、空气和水,共同合作,才能生长出来。蒋高明也讲元素循环,但是生态学家所理解的元素,并不是可以随意分离随意组合的元素,而是包含在整体之中的。

所以,生态农业不只关心庄稼的生长,更而是要关心土壤这个生命共同体,进而要关心整个村庄的生命共同体。,早在1948年,利奥波德就在《沙乡年鉴》中提出大土地伦理的观念,,把土壤中的其它生命形态视为共同体的一部分。

工业化农业只看到各种元素,只关心谷穗的分量,而毫不在意化肥、农药对把土壤中的其它生命形式的伤害、毁灭消灭殆尽。所以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说,工业化农业的所谓增产,其实是从蚯蚓那里偷来的。蚯蚓,也是蒋高明衡量土壤品质的重要参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244625.html

上一篇:反思第一次绿色革命(连载之七)
下一篇: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连载之二)
收藏 IP: 123.131.162.*| 热度|

2 韩玉芬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