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川崎先生充分肯定了弘毅生态农场做法

已有 3478 次阅读 2018-12-11 08:44 |个人分类:科学人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弘毅生态农场, 川崎正人, 日本专家, 生态农业, 肯定

川崎先生充分肯定了弘毅生态农场做法

蒋高明

在中国生态建设中,有两位日本老人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一位是在中国荒漠化防治中,长期坚持种树的远山正英先生;另一位是在中国退化农田修复中,坚持生态循环农业的川崎正人先生。对于远山先生,笔者不曾谋面。而川崎先生,则成了笔者的良师益友。今年10月份,笔者在郑州国际会议上认识了川崎先生,我们同台演讲,分别介绍各自的工作,以前仅在媒体上见面,那次是面对面,但彼此说的话不多。不久前,川崎先生和小刘固生态农场的4名管理人员到农场,才有了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川崎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一边聊天一边在日记本上记录。他说汉语,有些不熟悉的汉语由小刘固的李卫老师翻译。聊天中,川崎向我问道,日本人自从上世纪50年代就试图发展零污染的生态农业,但遇到的困难很多,很难成功,为什么弘毅能够坚持“六不用”并成功了?我告诉川崎先生,中国的地盘很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类型多样,有些很容易做到“六不用”,如草原的产品本来就是“六不用”的,干旱区的绿洲农业的虫害是不严重的,只要解决的水的问题即可。日本的降雨量高,平均1500毫米,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杂草生长快,生态除草人工成本高。弘毅生态农场地处暖温带气候区,降水量不到800毫米,杂草主要以夏季为主,掌握好时机可以用较少的成本控制;至于害虫等应以恢复生态平衡为主,用物理+生物方法替代化学方法;而在营养元素循环利用方面,我们和川崎先生努力方向是一致的,即大量使用可降解的生物质(含豆科绿肥与杂草绿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的通的。

在现场,川崎先生看得很认真,不断提问,当他得知我们的土壤有机质达到了5%,农场牛粪不臭,他会心地笑了——不用化肥照样高产,关键在养地。

回到小刘固农场后,川崎先生用微信用汉语发来了下面的话(未加改动,仅做格式编辑,存在语法问题,毕竟是外国人写的中文):

小刘固学习蒋高明什么?

温铁军写‘2003年我们在河北省定州市创办了乡建学院,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2007年我们从立体循环农业试验基地撤出,同一年蒋高明回到家乡农村开展有机农业试验’(生态农场纪实上温铁军序一)。批评别的人简单,没产出什么,重要的是以实践为表示的想法。他原来没实践的研究员,可是敢开实践了,我们应该学让驱使他这么行动的信念是什么?在那个本书介绍。现在我有对他行动同情心,我被大家支援保佑而存在。

小刘固干部四个人去山东考察蒋高明的弘毅生态农场,学习多。

1,理念,无药无化肥无激素无转基因等六个无。

2,漂亮放心包装和产品多。

3,广告。

4,领导农民推广堆肥有机栽培和利用秸秆。

5,根据检查和有机产品。一品检查1000元

6,立体仓库为制作葡萄酒和白酒制作保管。

7,房间干净。

8,和科研合作,我们特别少。

为明天做什么?

1,改良包装体系。

2,根据检查的商品标准。我们有40品。

3,和农民合作办法,介绍附近农民有机栽培一起销售。

4,深加工。为明年春节销售。

2009年的川崎是2007年的蒋高明,在青岛农业大学一年工作的时候,我学了以实践成功为介绍我的想法。我决定循环农业,制作堆肥是为我最好的表示。我回日本学习制作堆肥技术,2013年在北京见面温铁军,我告诉他给我签证,他不能帮助我,可是激励我。以后我去哪儿农村考察农民怎么样扔掉家畜粪便,原来发酵粪便堆肥是为了成功有机栽培的基本资材。决定剩余人生决定制作堆肥,可是陈向阳以外谁都不支援我。是2007年的蒋高明。

现在小刘固农场有点儿成功。我们优点是制作堆肥,有机肥和有机栽培。日本朋友们支援我们,明年我们要小成功。小刘固能支援蒋高明有机栽培技术,我可以参加你们的同志。

川崎先生作为一线的生态农业实践专家,他从日本人认真细致的视角对弘毅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生态农业道路的决心,信心也更足了。

关于川崎的事迹报道,可参考中国乡村之声的报道:

http://country.cnr.cn/gundong/20170524/t20170524_523771024.shtml

(图1-4来自网络;图5-6由小刘固生态农场李卫老师提供)






(图1-4来自网络;图5-6由小刘固农场李卫老师提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150950.html

上一篇:六成以上的中国人吃上真有机食物才是世界领先
下一篇:转基因如推广开来谁会上瘾?
收藏 IP: 113.129.219.*|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