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zhid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zhiding

博文

关于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一点思考

已有 8266 次阅读 2010-8-30 01:0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国家自然基金申请

今天看到了博主王宝山的一篇博文《申请基金不是发论文》,并分析了其中的三点原因,感觉写得真是太好了。前不久国家自然基金出来之时,各大论坛、网站上都出现了骂声、哀嚎声,而获得资助的人肯定又是欢呼声一片。特别是人大经济论坛上面很多没有得到资助的人把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当然主要是论文)和申请书亮出来,说自己三年来如何如何厉害发表了这么多高质量的文章怎么可能就不获得资助呢?最后就是得出结论:评审专家有问题或根本就不懂之类的。王宝山的这篇博文应该是正面的一个回应吧。我支持博主的观点,就不再赘述。我还是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写一点关于国家自然基金申请的感受吧。首先声明本文暂时还没有申请国家自然基金,但是在学习中作为主要参与人和申请书的撰写人以及基金主要完成人,我帮助导师成功申请了三个国家自然基金,借此谈点自己的体会,供大家分享。请高手不吝批评指正!

1.创新性是首要的。申请国家自然基金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创新,这里的创新性的评价就是你把你的申请题目给任何一个外行的人看,他都能感觉到这个题目的新意。连一个外行都能轻易看出你的新意,那么这样你就能保证在创新性上说服你的评审人,而且是要轻易的,不是他琢磨半天才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申请第一个国家自然基金的时候感觉到区域合作很多,也是研究的热点,而有的地方是同时参与好几个区域合作,那么这些合作如何优化与整合呢?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题目:即面向东南亚、南亚及泛珠三角为核心的云南多重外向区域合作优化与整合及实现途径研究。这个题目的创新性和研究的价值随便一个人都不能否定,不管他是外行还是内行,所以我们一举“中标”是情理之中。

2.重要性相对来说次要。这个标题的意思我没有完全表达清楚,感觉有点混乱。很多人肯定会说申请的课题都不重要你还研究什么啊?我不是否定课题申请的重要性,我只是感觉有必要弱化一下,因为课题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保证了你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而且从重要性上来看很难判断一个课题是否资助。那么那些在论坛或网站说评审人都不知道我研究课题的价值或不知道我这个领域还评价我的课题,真的乱搞之类的话大家就能够理解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真正具有重要性或关乎国家发展的重大基础课题,每年国家都会有重大项目和省里面的重大招标项目,人家就不需要你写的多创新,而是需要你确实有能力解决问题。希望这两点原因能解释清楚我的意思。

3.人员搭配很重要。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研究领域或成果也是有限的,所以不要认为我这么出色怎么可能申请不到。毕竟国家自然基金设计的时候不是你一个人完成的。所以要凝聚大家的力量,特别是跟课题研究领域特别相近的人一定要纳入进来,不要全整些没有的人,最后变成全是没用的成果,浪费笔墨、浪费纸张空间。有一次我们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时候发现省科学院有一人长时间在研究该课题的一个领域,成果丰富,感觉有必要吸纳进来,而我们又没有人认识他。所以我们导师就亲自登门拜访,不耻下问,说明来意,最后获得成功。

4. 参考文献标注有技巧。一般来说我们在写申请书的时候都要写一个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类似以综述的意思。很多时候都是交给研究生或博士生去写。一般来他们写这个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自我感觉这部分重要性相对要差一点,所以导师一般都要我去做。但是在标注参考文献时一定要不要遗漏重要的参考文献,而且要摆在前面的位置,有时候一些文献还要思考摆在第一或第二的位置。因为你的申请书有可能就是落在此人的手里。要是你没有列出或位置放错了,麻烦就不小了。

5.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的设计关乎成败。我到目前还不知道如何去写一个很好的研究内容或设计一个很好的技术路线图。自己也没有很有效的去跟导师沟通,但是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好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基本上把你的课题完好的解决了。我们学院一个老师评价我们导师的申请书说:“你的申请书写完了,课题就做完了。”

以上是我在参与和帮助写申请书时一点感受,还有很多其他的小细节,等下次有时间我在补充吧。请各位博主不吝赐教,若是有错误请狠狠的拍,因为要让别人知道是错误,不要误导;若是对的也要顶一个,让大家学习一下,共同进步。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1964-357452.html

上一篇:也谈做科研有意思吗?
下一篇:也谈“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的兴衰
收藏 IP: .*| 热度|

11 阎建民 孙学军 孙根年 唐小卿 迟菲 曾庆平 唐常杰 王有基 王永林 刘文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