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关键词在文章摘要中出现的频次 精选

已有 14121 次阅读 2016-3-29 09:45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妈的

           从野外回来,一切又都回到“常态”,没有新旧之别,永恒的状态。曾想避开的烦恼实际上是没有法避开的。得了一不了一世自己理的事,最后得自己来理,累积到最后,会更费时间。唯一的差,就是得浮生半日闲,一种YY的躲避

   回来后要加班的众多工作之一,是修改一个稿子清。因在船上Wi-Fi流量限制,没法下,清在网上了两天。是个老牌的刊物,我多年前在发过文章。次清回来,人家提出了286个提,是我这辈子遇上最多的一次。WK,和党员一样认真啊。提五花八,包括检查姓、名,电邮地址是否正确,等等,我都很难区别到底是编辑彻底的认真,还是作者不可救药的白痴。不过这些都没有关系了,一笑带过就好。其中有个提是我一回遇上()。提问说让文章在网上的能度和搜索度最大化,建部分关键词在摘要中至少出三次。同的理由,用在文章目中的,也可以列键词。我看见这,正和一个做编辑的同行在聊天,把读给,也是第一回听说,很吃惊的样子

           我的一般理解是,在标题中出,可以不再列键词,因为标题在网上可以被搜索。而文章的摘要,因为字数有限,要尽量避免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个的字句,几乎是个常。但这个刊物的要求,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看法。我不清楚网络系统对文章搜索的技术过程,但这个刊物的要求,体现了对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频度的关注。不停的唠叨,就可以把一篇文章弄成好文章了?我很怀疑。但在计算机的统治下,很多东西我真的不知道。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现在的出版社很关注自己刊物每篇文章的能见度 ,因为这涉及一帮人的饭碗和绩效,文章红了就是钱,是非正确可以再讨论,这几乎都成了真理。我知道在那些表面红了的文章中,和稀泥的东西太多。人们通常也不愿意去面对和稀泥的研究,尤其习惯了中庸之道的人们。对他们来说,科学的对错无所谓,但一团和气很重要,对科学标准的追求,和人际关系相比是不足道的,这就是实用主义,以过日子为标志,怎么对自己好怎么来,对科学的执着就是扯淡。现代的人们,做科研只是弄口饭吃,用脑不用手从而能够很高尚的弄口饭吃,本身就是光荣,科学上的对错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人情和为贵,科学是非次之。为了生存的刊物们,也就奔着人气而去,鼓励人们多写关键词,漂亮的表现,肥实的夸张,严谨的灌水,造成围观效果,就成为了科学的常态。怪不得人们会对科学有疑心。

         老牌的刊物也对点击低头。而人们为了一团和气,放弃对科学的是非标准,让大家在混沌中继续着人类演化的各种角色,维持和平,唾弃争议,成为一种流行行为。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965712.html

上一篇:醉客海峡之南的平静
下一篇:《国家科学评论》IF奔六后
收藏 IP: 96.242.156.*| 热度|

49 许培扬 蒋永华 王荣林 朱晓刚 罗德海 杨正瓴 赵美娣 郑小康 王善勇 郭向云 黄永义 高建国 周可真 沈友明 陈小润 吕洪波 苏德辰 李富春 刘光银 杨月琴 刘立 钟炳 刘钢 姬扬 李东风 武夷山 陈楷翰 陆绮 陈桂华 王海冰 谢平 范毅方 周春雷 李建雄 李志俊 鲍海飞 陆俊茜 范运年 蔡小宁 杨建军 李心诚 王桂颖 梅卫平 范凯波 zjzhaokeqin shenlu xiyouxiyou qzw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