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和Nature编辑聊天以及《科学通报》的未来

已有 23793 次阅读 2009-12-19 07:35 |个人分类:期刊基金SCI-NS|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两个月前在英国开会,跟Nature的一个编辑聊天,发现很多人眼里简直跟上帝一样的Nature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像Nature这样的刊物,世界上能订阅它的图书馆、大学、研究所都订得差不多了。这个世界生产大学、研究所的速度总不能跟生产香肠相比。没有了新顾客,再牛的东西怎么个卖法?让人伤脑筋,让Nature伤脑筋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哪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能打的主意,就是网络,如何在网上贩卖更多的产品。 但网络这个东西有点捉摸不定,要在上面卖知识产品不是很容易。现在的出版业,处在纸质印刷和网络电子出版的过渡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基本的趋势,肯定是电子版会越来越扩张。说不定哪天一些科学刊物会来打科学网博客的主意。

            《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合刊后的《中国科学》系列将于2010年起正式出版,其英文版名称Science in China将改为Science China,改了小三分之一。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通报》明年起将由半月刊改为旬刊出版,也就是每10天出一期,每个月三期,希望突出一个“快”字,并且启用新版式。《科学通报》的长远目标是要成为中国的NatureScience,引领世界潮流,很有抱负。《科学通报》的中、英文刊一直是一个不好处理的两难。现在要区别对待,各自明确定位,中文版“内向”型,英文版“外向”型。一个通报,既要能让家里的公婆们高兴,也要让家外的朋友认可和满意。要做好这一点不容易;但这个世界上做好什么都不容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使期刊进入正螺旋上升的轨道,并且有点加速度。现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优势学科是地学,这和中国得天独厚的国土资源有关。但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等的投入好像也不少,怎么就成了弱势学科了呢?也许是国外这些方面的刊物多,好的文章都发在外面了。我觉得综合性期刊还是要有一定的平衡。如果以优势学科的文章来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以期望提升了影响因子的刊物来吸引各学科的优秀稿件,这恐怕会把综合性期刊最后办成优势学科的专刊。如果看NatureScience,它们发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和人有关系的,但涉及各个方面。这也很自然,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有关人类的活动。按照 Nature编辑的说法,他们现在必须拒掉大量的稿子,工作量比过去大很多。很多稿子按质量是能在Nature上发的,但限于它的容量,只好拒掉,其中最多的是生物学方面的文章。 这大概也是他们希望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以体现Nature综合性期刊的定位。我估计这里面会有不少来自中国的稿件。被Nature拒掉的稿子,何必再要去试PNAS,直接投给《科学通报》怎么样?这是一个问题。如果在《科学通报》发一篇文章也能奖20-50万,保证提副教授、教授,这个问题估计就不是个问题了。但这明显是个馊主意。

            为了尽量多的接收高质量文章,Nature已经开发了好几个姊妹刊了。要开发更多的姊妹刊来容纳生物方面的稿件不是那么容易。开什么样的新刊,他们搞市场营销的人和处理科学稿件的编辑之间看法就搞不定,他们的眼光和目标是不同的。我跟那位编辑说起Nature在中国科学界的影响,一篇文章可以有上百万的奖金,可以保证提职称当教授,等等,他很吃惊。地球人都知道的东西,他居然不是很清楚,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么厉害,看来他们需要学中文了。我不赞同过于推崇在顶尖刊物上发文章,比如不成比例的奖励。这除了会影响很多做基础工作的研究人员的心情,对科学也有不妥的地方。这样做实际上赋予了刊物和编辑对科学很大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以及他们对科学家前途的决定权力。对于任何机构和个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过大,于科学都不是一件好事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它地方。

            别的学科我不知道,但对于搞地学的人来说,只想在ScienceNature上发文章的人,不会是真正的好科学家。因为地学的基础是野外工作和大量繁琐的资料数据。这些基础工作,是科学最为本质的内容,需要长年累月的辛苦积累。但它们通常不容易、也不合适在ScienceNature这样的刊物上发表,因为它们不够sexy。做这样基础工作的人如果得不到该有的鼓励,这是科学的悲哀与不厚道。当然,事情都有两方面。科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拿了纳税人的钱做了工作,要对纳税人有个交待,告诉他们自己做了些什么工作。在能见度比较高的刊物,比如Nature,上发表文章,会让自己的工作更快更广地得到社会的认识,这也是科学家该做的事和责任之一。所以,是一个如何掌握平衡的问题,不能过于抬一面,贬另外一面。我的一位同学,在西藏搞地质填图,做了很多的野外工作。他们工作的艰苦程度,是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几个人能比的。我非常佩服他们做的工作,尽管他们的成果没有上过NatureScience,但我觉得那些成果比绝大部分上了NatureScience的成果更重要、更有意义。当然,我也给他们出馊主意,让他们找些亮点的内容,往高能见度的刊物上投稿,这样能够增加他们的工作被人注意到的可能性。毕竟,青藏高原是一个于科学、于人文都让人感兴趣的地方,那就该尽量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为什么让人感兴趣。

            周末说话,有点跑题了。总之,《科学通报》的未来,不仅是一帮编辑的事,还需要政策、经费以及学者们的理解与支持。


附:《科学通报》2009年已出版的专辑

 

综合类:科技奥运、科大建校50周年、建国60周年

物理学:颗粒物质物理及其应用、材料环境腐蚀

  学:配位聚合物研究、环境纳米技术

生命科学:干细胞、水稻育种、甲型H1N1病毒

地球科学:大陆偏振与洋壳俯冲、华北克拉通破坏、青藏高原水体同位素、古人类与史前考古、季风与环境

材料与工程科学:仿生科学与工程、生物医用材料、能源科学与技术、摩擦学

信息科学:高速光电子器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279740.html

上一篇:1982年新疆考察杂忆
下一篇: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首与一位研究生的故事
收藏 IP: .*| 热度|

49 程南飞 朱磊 杨建军 武夷山 罗德海 蒋新正 黎在珣 周涛 王晓峰 桂耀荣 郭胜锋 王桂颖 任胜利 郭向云 王琛柱 梁进 刘进平 李万峰 陈绥阳 朱志敏 王德华 马中良 寸玉鹏 钟炳 陈国文 许浚远 刘强 张丽娜 熊李虎 杨正瓴 吕喆 马福民 王启云 柳东阳 张天翼 魏玉保 陈湘明 李学宽 高建国 贺乐 刘晓瑭 吴明火 赵祺 liguoshuai littlejoy xuqingzheng lftkf pkuzeal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