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d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dm

博文

review: 自主计算概念模型与实现方法

已有 3355 次阅读 2011-10-8 11:46 |个人分类:web service|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omputing, autonomic

自主计算概念模型与实现方法
  廖备水, 李石坚, 姚远, 高济
软件学报,2008
 
摘 要:
  自主计算是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技术管理技术”的手段隐藏系统管理复杂性,建立用户可指导的、状态觉察的和自适应的计算机系统.目前,自主计算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阐明自主计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自主计算概念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自主元素和自主计算系统的基本工作机制和原理.以该模型为依据,概括性地提出了两类分别基于知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自主计算系统,分析它们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给出了自主计算研究展望.
 
关键词: 自主计算;策略;Agent;Web服务;控制理论
 
 
  信息系统: 大规模、开放、异构、动态
 
1 自主计算的定义和概念模型
1.1 自主计算的概念和定义
  自主计算(autonomic computing):自配置、自优化、自修复和自保护
  2001 IBM :在参照自主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包括面向服务的计算、自适应控制理论、优化理论、基于策略的管理、多主体技术等)为基础构建自主计算系统,使得信息系统在“整体上(holistic)”实现自我管理
  自主神经系统:
  (1-) 自主性:
  (2-) 状态觉察性:
  (3-) 自稳态性(homeostasis):
 
1.2 自主计算概念模型
  自主计算系统(autonomic computing systems,ACS)
1.2.1 自主元素
 
1.2.2 自主计算系统
 
 
 
 
自主管理者工作机制:
   一般来说,AM的基本工作机制可表示为如图2所示的情况(图中PA,PG和PU分别表示动作策略、目标策略和效用函数策略
  包含4个主要步骤:
  ① 自我觉察/上下文觉察;
  ② 基于策略的决策;
  ③ 目标导向的规划(可选);
  ④ 动作/规划执行
 
 
 
自主计算系统 VS  multi-agent systems,MAS
 
 ACS特点:
 (1) 需要接受动态的IT策略的指导;
 (2) 重点研究如何利用个体自主元素的自我管理功能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从自主元素组织结构、AM协作关系形成和AM行为编排等3个主要方面讨论
 
 
 编排方法:
   i)基于动态规划的方法
   ii)基于工作流的方法
   iii)基于自组织涌现理论的方法
 
 
 
 
 
 
2 两类主要的自主计算实现方法
  自主计算系统实现:
 1)知识模型方法
    Agent技术、Web服务和语义
 2)数学模型方法
    自适应控制理论,效用函数
 
2.1.1 方法1:Web服务+动作策略+反应Agent
2.1.2 方法2:语义Web服务+目标策略+慎思Agent
 
主要技术挑战:
(1) 状态觉察和问题确定:
 (a) 在状态信息的获取和过滤方面;
 (b) 在问题确定方面,涉及到如何产生和维护症状库、如何判定和追溯处于动态环境中的由多个交互元素引起的问题根源以及如何产生自动关联规则等
(2) 策略的细化和冲突处理:
 (a) 从高层IT策略到底层可实施策略的映射和细化是构建该类自主系统的关键环节,其技术难题是如何自动地对策略进行细化,并分析和验证细化结果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b) 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引起逻辑上或资源上的冲突,因此,策略冲突处理和自适应成为该类AM决策的主要问题.
 
发展趋势
(1) 知识模型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相结合:
(2) 标准化和语义相结合:
(3) 硬计算和软计算相结合
 
 
个人点评:
   很遗憾!一般一看到是IBM提出来的,我就认为很水。不是说IBM技术不行,而是说IBM 忽悠概念 能力超强!两三年造个概念,一次俩次还好,太多了就令人烦。我看过文章后,不知道 自主计算 与 Multi-Agent System 有什么本质区别?学习Agent时可参考一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8147-494440.html

上一篇:review: Improved model management with aggregated business
下一篇:又见书记校长双双把家还
收藏 IP: 115.148.251.*| 热度|

1 金小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