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iy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baiyang

博文

科研的伪创新

已有 4712 次阅读 2020-2-2 16:1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的伪创新

 

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但遗憾的是,当前科研圈很多的所谓创新已被异化为只是“发现问题”。

 

比如,新冠病毒的第一发现者很可能发表顶刊,但提出隔离、消杀、和治疗新冠病毒的稿件就很可能落入芸芸众生成为平常,甚至还需要引用前者。所以,为了展示所谓创新,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去发现新病毒、新细菌、新生物、新材料、新方法。虽然第一个提出解决办法的人(比如制造疫苗、证明某药物有效)也可能发表顶刊,但出于追赶“第一”的目标,往往根本来不及做严谨细致的验证,甚至有意识的掩盖无效的结果,就把论文写出来投稿了。很多人(包括我)的心态是:写了论文再说,管它是否真正有效呢,反正之后...(以下省略200字) 所以,基于这种心态做的研究,虽然很多都可以获得引用,但实际却没有什么意义。

 

又比如材料领域,目前很多论文报道的材料功能都显得特别优异且新奇概念层出不穷。大趋势看的是谁的效果越强越高越大,谁就能上顶刊。但材料的副作用、背景要求、以及其成为最高最快最强的机理到底是什么,就很少深入了。回头看,其中有哪些材料是真的能用的呢?即实用性如何?就已经不再有人在乎了,甚至最初提出的人也不在乎。在某IF高达30以上的期刊,很多催化材料都号称能吸收光既生成氢能又降解污染物,但却没有做过污染物在实际环境的测试效果,没比较过产氢效能和当前传统方法的对比,也不追究降解污染物时产生的副产物毒性效应(可能更大可能更小),更不去理解到底是什么理论机理提高了效果。虽然这些文章提供了材料的表征,似乎材料表征就等于机理,但其实材料表征并不能指导后续进一步的提高啊。所以,该类材料是否真的可行,完全不决定于论文的影响因子或被引用次数。

 

再看环境领域,很多时候发顶刊的文章往往都是首次发现了一种污染物,首次证明了某污染物有毒性,首次探索了某新奇方法具有效果。但它们真正解决问题了吗?似乎这已经不是编辑和期刊的责任。只要理论上“创新“,哪怕错了哪怕不够完整哪怕是海市蜃楼,但只要描绘了一副壮丽前景,就够了。

 

以上种种,我感觉很多都是伪创新。真正的创新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终极目的仍是解决问题,不能反客为主!如果因为专业不同无法实施,这情有可原但也应及时弥补。但有很多时候却是作者自己心里都知道无法实施所以选择不做。所谓的微创新,不过是伪创新的借口。

 

当然,我不反对各种试错探索。我反对的是只有第一步而没有第二步第三步的所谓创新。一个杰出的科研成果,应该是抓住问题(或发现方法),不断深入改进、理解、并最终付诸于应用实施的过程,而不是不断的伪创新。甚至,证明某某不行应该也属于真正的创新。


最近有些纳闷,虽然新方法介绍论文前期发了顶刊,但新方法的验证和应用却被无数期刊拒稿,甚至秒拒,几乎要流于末刊了。难道我错了吗?我一直觉得做科研就是专心做好一件事,如果我提出的原理可行,那我再用实践和对比验证来更进一步证明其好处,为什么就不是一篇好论文了呢?!

 

这激发了我的不平和思考。也结合现状和之前的道听途说,就有了以上文字。如果产生了文人相轻的印象,我在此道歉在此以此文自勉,也与有心人共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5099-1216604.html

上一篇:喝反渗透处理水真的有害吗-我来争辩几句
下一篇:论文读后感:三卤甲烷在北美饮用水的发生、致癌风险和法规
收藏 IP: 121.35.101.*| 热度|

19 丁克强 范振英 王晨 梁洪泽 徐耀 姬扬 武夷山 徐绍辉 贾玉玺 张国宏 周健 王安良 蔡小宁 陈敏 孙学军 宁利中 彭振华 李剑超 强天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