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化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dwick 做技术社会学和STS研究方法的拓荒者!

博文

《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2014教学计划,诚征意见!

已有 4264 次阅读 2014-3-1 23:0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科学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又艰难地开起来了,根据去年同学反馈的情况,本学期将尽可能地拜托语言关对同学们学习方法的限制,将半数以上文献换成了中文文献(但也因此无法局限在STS学科当中)。且由于台湾方面的方法论书籍已经在大陆出版,参考书也进行了替换。由于课程还是处于摸索阶段,还请各位同仁帮忙推荐各专题下您觉得合适的文献。

   时间:星期四9:50-12:15    地点:六教6A010,同样欢迎同学们选修和旁听!

参考书目:

[1] Denzin, N.K. and Y.S. Lincoln, The Sage handbook ofqualitative research. 2011, Thousand Oaks: Sage.

[2]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杨国枢.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1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杨国枢.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1.     导论:STS与一般质性研究的关系(3月6日第一次课

本讲将介绍一般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传统和STS不同进路的方法论旨趣,重点通过STS中的经典学说和理论,说明变量化语言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和发展的意义。并请同学们思考科学、技术、医学等要素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时有何差异?哪一种方式才是STS应该追求的方向?

 

阅读文献:

[1] Kuhn, T. S. (1962). The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译本《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 Pinch, Trevor and Bijker, Wiebe E. (1987) “The Social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i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in Bijker, W. E. and T. P.Hughes, et al. (eds.) The Social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history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7-50.

[3] Siegel Watkins, E.(201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Norplant”.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2011, 36(1): 33 -54.

[4]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杨国枢.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1总论与量化研究法)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第一、第四章,课后阅读)

2.     样本与质、量性研究的关系

本讲将通过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当中对于样本、总体和抽样的概念为切入点,说明样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重点说明质、量性抽样方法对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并请同学们思考,STS一定程度上建立在了对普遍主义的反思(或者说对地方性的推崇)上,是否意味着STS研究就不需要抽样,是否“总体”永远是不可知的?

 

阅读文献:

[1] 杨卓尔与高山行等 (2013). "分维度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能力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异质性探讨." 科学学研究(10): 1553-1563.

[2] 吴幸泽与汤书昆等 (2013). "从问卷调查看中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科技政策期待." 科普研究(05): 47-52+82.

[3] 陈剑平与盛亚 (2013). "创新政策激励机理的多案例研究——以利益相关者权利需求为中介." 科学学研究(07): 1109-1120+1059.

[4] 王寅 (2012). "《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气候变化科学类报道新闻框架分析." 科普研究(02): 42-50.

3.     历史的逻辑:非发明家爱迪生

本讲旨在通过对比技术系统理论和组织制度主义对爱迪生的颠覆性研究,说明STS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历史研究的方式和主要特色,并以此探讨STS与科技史以及一般意义史学研究上的异同。并请同学们思考:历史的研究需要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提出研究问题?各种史料如何引用到历史研究当中?

 

阅读文献:

[1] Hughes, Thomas P. 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System Builders. Technology and Culture,Vol. 20, No. 1 (Jan., 1979), pp. 124-161.

[2] Hargadon, A. B. and Y. Douglas (2001). "Wheninnovations meet institutions: Edison and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ligh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6 (3): 476-501.

[3] 付邦红 (2012). "科学可以计划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英国为中心的争论." 科学学研究(07): 961-975+991.

[4] 赵国壮 (2011). "日本调查资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以《中国省别全志》及《领事报告资料》为中心." 中国经济史研究(01): 112-119.

4.     案例研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桥梁

本讲旨在通过回溯STS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说明案例研究的步骤、程序及其同理论之间的关系。并请同学们思考:案例研究适合哪一类的研究问题?案例研究是否一定要追求典型性和代表性?不同类型的案例研究(演绎、归纳、拓展等)各自具有怎样的特色和适用性?

 

阅读文献:

[1] Michel Callon.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in J. Law (eds.) Power, action and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86, pp.196-223.

[2] 符平 (2011). "次生庇护的交易模式、商业观与市场发展——惠镇石灰市场个案研究." 社会学研究(05): 1-30+243.(演绎式案例,社会学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

[3] 张兆曙 (2012). "新制度落实:单位内部的上下分际及其运作."社会学研究(03): 113-138+244.(归纳式案例)

[4] 沈毅 (2012). "体制转型背景下的本土组织领导模式变迁——以某国有改制企业的组织“关系”实践为例." 管理世界(12): 132-154+188.(拓展案例)

5.     国家与组织的比较: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比较是社会科学中最古老的研究方法,也是质性和量性研究的基础。本讲旨在展示在国家和组织等不同的层面,如何选取合适的范围进行比较研究的工作,以及比较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进行等。并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比较,以及拿什么比较?比较中的循环论证是如何出现的?在比较中如何避免“例外论”以及可能产生的“理论孤岛”?

 

阅读文献:

[1] Barley, S.R., Technology as anOccasion for Structuring: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s of CT Scanners and theSocial Order of Radiology Departments. 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1): p. 78-108.

[2] 任敏 (2012). "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文化变迁——以大型国企C公司的ERP应用为例." 社会学研究(06): 101-124+243-244.

[3] 李彬与王凤彬等 (2013). "动态能力如何影响组织操作常规——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 管理世界(8): 136-153.

[4] 俞志元 (2012). "集体性抗争行动结果的影响因素——一项基于三个集体性抗争行动的比较研究." 社会学研究(03): 90-112+243-244.

6.     人类学与民族志:局外人看**

本讲旨在通过介绍STS中人类学研究方法(包括历史人类学、虚拟民族志等)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帮助同学们了解方法本身,特别是在遇到与科学、技术以及人工物相关问题时的优势与局限性。并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处理人类学研究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关系?在进行人类学观察时应如何在经验材料和研究理论之间进行平衡?历史人类学和历史研究的侧重有何不同?

 

阅读文献:

[1] Bray, F., Constructing Intimacy: Technology, Family andGender in East Asia. 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8. 2(2): p. 151-165.

[2] 亓昕 (2011). "建筑业欠薪机制的形成与再生产分析." 社会学研究(05): 55-79+243-244.

[3] 张亚辉 (2010). "灌溉制度与礼治精神——晋水灌溉制度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社会学研究(04): 143-174+245.

[4] Mintz, S. W.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the place ofsugar in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N.Y., Viking. (中译本《甜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10.

7.     扎根理论:独自倾听嘈杂的声音

本讲旨在讲授扎根理论,特别是建构扎根理论的操作方法(包括质性研究工具Nvivo等软件的使用),及其在STS研究中的应用。并请同学们思考:不同流派之间扎根理论的本质区别何在?建构扎根理论在收集和处理数据时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建构扎根理论强调理论来源于经验材料,是否意味着在进入田野前不需要任何的理论储备?

 

阅读文献:

[1] 王建明与王俊豪 (2011). "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管理世界(04): 58-68.

[2] 王朝辉与陈洁光等 (2013). "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关键影响因素动态演化的实地研究——基于广州12家企业个案现场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 管理世界(06): 111-127.

[3] 李文博 (2013). "集群情景下大学衍生企业创业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科学学研究(01): 92-103.

[4] 苏敬勤与刘静 (2013). "案例研究数据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基于不同数据源案例研究样本论文的实证分析." 科学学研究(10): 1522-1531.

8.     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

本讲旨在介绍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以及操作和成分方式。并请同学们思考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的结论如何推广到一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与扎根理论之间存在哪些相同和不同?

 

阅读文献:

[1] Perren, L. and J. Sapsed (2013). "Innovation aspolitics: The rise and reshaping of innovation in UK parliamentary discourse1960–2005." Research Policy 42 (10): 1815-1828.

[2] 吴毅与陈颀 (2012). "“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 社会学研究(06): 146-171+244-245.

[3] 杨奕虹, 万小影, 武夷山(2014). "2012年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分析". 情报科学(01): 62-66, 119.

[4] 郭毅与王兴等 (2010). "“红头文件”何以以言行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文件研究(20002005)." 管理世界(12): 74-89+187-188.

9.     STS中的访谈、观察与研究伦理(五一假期放掉

本讲旨在讲授STS研究中访谈的准备工作、提问、倾听和回应的技巧,观察的作用、实施与反思,并通过研究的具体实例说明在进行访谈和观察等研究中,所应把握的伦理道德尺度等。并请同学们综合以往讲授的研究方法思考:在每一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应该如何处理?对于被研究者而言,需要保护和需要回报的东西各是什么?

[1] 寇彧与付艳等 (2007). "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一项焦点群体访谈研究."社会学研究(03): 154-173+245.

[2] 杨善华与孙飞宇 (2005). "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 社会学研究(05): 53-68+244.

[3] 瞿海源、毕恒达、刘长萱、杨国枢.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2质性研究法)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第二章)

10.STS的研究设计和成文方式(与第9讲合并讲授)

本讲旨在讲授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其功用,以及研究成果的成文方式,含不同风格的写作形式等等。本讲系前面9讲的综合,不再指定新的阅读材料。

11.学习成果展示与反馈

本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严格按照期刊投稿的流程进行。学生可选择作为“投稿人”或“评审人”。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投稿人”需在最后一次课上汇报选题报告(鉴于经验材料收集的可能性,建议为中国问题)。报告应该包括:(1)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框架和(预期)的理论或经验贡献;(3)经验材料的来源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如为什么用某些数据或者某个案例,准备如何处理等;(4)文章的逻辑安排等。“评审人”则需要对“投稿人”所提出的选题报告做出方法论上的评价。

第二阶段:在选题报告通过以后,“投稿人”第18周提交论文全文,教师视论文质量给出“修改后再提交”,以及“直接接受”等建议,直至达到起码能够在国内CSSCI级期刊发表的水平。“审稿人”则需选取STS相关期刊上已经发表的中英文论文进行方法论上的评述,教师同样会对其评述意见给出反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156-772190.html

上一篇:科学社会学与科技政策专题(2014)前半段课程计划
下一篇:《汽车的历史,生活与文化》课程总结
收藏 IP: 59.66.63.*| 热度|

1 王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