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材料科学研究成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shi 1990年至今从事科技出版

博文

让读者满意--《Nature》的受众本位

已有 5275 次阅读 2011-1-4 13: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组织结构, 办刊原则, 稿件处理, 出版频率

20051216 21:33:36 阅读:1709

石应江(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年第1期)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710016 西安市51号信箱

收稿日期:2002-05-15   修回日期:2002-08-05

摘 要  通过对英国《Nature》的办刊原则、组织结构、稿件处理、出版频率、栏目多样化、期刊系列化等方面的研究发现:《Nature》的运作主要围绕着让读者满意这个诉求展开.并对我们的办刊理念进行思考后提出:我国部分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应该从传播者本位做法向读者本位方向转变,这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
关键词  Nature  编委会  受众本位  办刊  理念


Nature》创刊于1869年。130多年来,它总是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伟大成果展示于公众面前。”:最先报道电子及中子的发现、维生素C的分离、原子的分裂和铀的裂变。近年又陆续发表了人类基因组的第1个目录、富勒烯的结构、克隆羊多利”[1]

2000年《Nature》的影响因子为29.491(SCI数据),这在所有综合性科学期刊中是最高的。它在全世界有6万订户(其中1/4为图书馆订户和研究机构,3/4为个人订户),若图书馆所订的每一期杂志有25人阅读,个人所订的每一期杂志有4人分享,那么将会有超过60万位一流科学家看到它。

Nature》为何如此成功? 200110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的部分学术期刊主编赴英国考察了自然出版集团(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简称npg)。通过交流,我们发现从办刊原则、组织结构、稿件处理、出版频率、投稿指导等方面,《Nature》都围绕让读者满意这个诉求展开, 即坚持受众(读者)本位的办刊理念。

1 不设编委会  保持编辑方针的独立性
我国科技期刊管理条例并没有强制规定,编委会是创办期刊及出版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如果有需要可以成立编委会。但是近几年,科技期刊却不断追逐高层次(官阶层次、学术层次),大规模的编委会,导致一些科技期刊为没有数十位院士编委而汗颜。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不无感慨地说,他自己也记不清做了多少杂志的编委, 但真正能为编辑部做的事很少。因此大家不会否认,当前部分科技期刊的编委会是一个摆设,其成立编委会的目的和最终发挥的作用不对称。
然而《Nature》没有一个由高级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因为编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决定受到编委会成员个人喜好的严重影响,也不愿看到编委会偏向一些国家的作者,歧视另一些国家的作者;同时,设立编委会难免会增加决策时间。因此,《Nature》的编辑自己来做这些判断。这样,所采用的编辑标准更有可能趋于统一,并可真正独立于任何一个科学团体或任何一个国家,还使处理稿件所耽误的时间减少到最小。
没有编委会,可使期刊在编辑方针上保持独立性,由编辑来判断应当发表什么内容。没有编委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判断读者喜欢阅读什么样的内容时,可以不必苛求意见一致,使期刊的学术思想更加灵活。因每一个审稿人只看到很少一部分投稿,未必会具有做出这种判断所需的视角,所以判断什么东西会让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感兴趣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2论文是否发表的决定权在责任编辑
在编辑工作中,我们的编辑常常抱怨审稿人没有对来稿真正负起责任来,只是简单地给出是否可以录用的结论,如果碰上一篇写作和论据都不理想的论文,责任编辑更是不知所措,因为他没有否决权。但事实上并不是审稿人将论文是否发表的决定权从责任编辑手中夺去的,而是编辑部主动交给他们的。因为编辑部对审稿人的传统期望就是对论文的学术价值做出评价并给出可否发表的结论。然而,多年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审稿人对出版要求及编辑规范缺乏了解,其评价事实上只是针对论文的学术性,它只是稿件总体评价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即对稿件出版方面的评价应由编辑来做。因为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与作者和读者联系最紧密,对编辑规范最熟悉,对来稿更是字斟句酌,应该有发言权,至少应将发言权部分回归给责任编辑。《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近年的退稿率高于70%,仍有大量稿件积压,此时,为减少积压,加速出版,并为作者负责,给责任编辑适当否决权就显得十分必要。
Nature》就将论文是否发表的决定权给了责任编辑,当投稿到达编辑部后,它被登录进一个稿件跟踪系统中,并给一个特定的编号,同时用明信片或E-mail将编号通知作者。然后将论文分发给相应的专业编辑。而且编辑的名字首字母缩写就出现在论文编号旁。接下来,编辑对论文是否符合读者的利益,是否具有广泛的科学意义,是否值得送审进行判断,其中大约有1/2未经审稿就被直接退回。对那些正式送审的论文,审稿人只是从专业角度对论文进行充分、公正的审定,审稿报告是针对谁将对新的结果感兴趣(为什么)?在作者的结论成立之前,还需要解决哪些学术上的问题?如何看待论文的贡献及其重要性等做出评价。《Nature》不要求审稿人给出论文是否适合发表的结论。经审稿后的论文是否发表,是由编辑根据审稿意见以及期刊的正式编辑标准来决定。

3字斟句酌的修改是论文高质量的保证
  
近来我们常常争论, 编辑是否有权力[2]、有义务去修改作者的论文,而且,有些作者也强烈反对编辑对其论文的修改,这其中不乏著名人士。于是,一些编辑就理所当然地不对文字进行详细斟酌,只做一些规范化工作,而且此风正愈演愈烈,已经导致我国出版物质量的严重下滑。事实上,任何一位有责任心的期刊编辑,从期刊的宗旨、风格以及版面限制方面都有责任对论文做认真修改,特别是从学术和技术上做一些修改和补充都是难以避免的。但自有文字霸权争论以来,使得每个编辑在工作中常常站在改与不改的十字路口彷徨。
Nature》要求对每一篇论文要进行多次修改才予以发表。因为《Nature》认为它要面向的读者是多样性的,它要求作者尽量少用偏颇的技术词汇,必须要用时一定要将定义解释清楚。它希望一篇科技文章不仅本专业的人士能理解,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主旨。尤其是开头百十来个字的一段,更是要仔细推敲其结构以增加明晰度并减少赘述,让人一眼看懂文章的背景、内容和结论是什么。在论文的格式和长度方面,一旦《Nature》原则上接受稿件,编辑将会提出严格的格式及长度要求,如,“来信类论文的理想长度约为2.5,相当于1500个单词的正文和4个表格或图形,经编辑同意,作者可用图表换取正文篇幅。在修改时大多数作者都会发现,根据自然杂志编辑的意见压缩文章非常容易,只需集中表述结果中真正重要的部分就可以了。压缩后的论文是一篇容易阅读、容易理解的论文,因而也是一篇会被广泛引用、产生广泛影响的论文。《Nature》说,在该杂志上发表的几乎所有论文,至少要修改一次, 很少有未对最初的投稿做重大修改就能得以发表的。而且大多数论文需要做大量修改,或者需要做更多的实验,还可能既要做更多的实验,又要做大量文字改动。正是通过认真的修改,所发表的论文才真正具有了吸引力和说服力。通常,Nature》是通过作者须知来告诉并要求作者如何写作稿件。该作者须知从: 描述研究工作的格式,可读性, 怎样准备您的论文,“文章来信类论文的格式, 发表的条件, 投稿前询问, 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其他稿件等部分组成[3]。详细的作者须知将有利于作者的投稿,须知中的写作规范(特别是参考文献)还将有助于防范学术剽窃[4]
 因此,为了期刊的风格和论文的科学性。我们应该本着做的好,还要做的对”[5]的原则去修改,同时,在修改时要防止擅改、擅删、擅作判别”[6]

4用快速赢得作者和市场
Nature》追求的目标是,尽快做出所有决定。在审稿方面,如果一篇论文不能被考虑的话,通常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就会通知作者。为保证迅速提供审稿意见,送审之前会提前与审稿人联系,并要求审稿人在商定的时间内提交审稿报告;如果超时,编辑就会通过电话或E-mail不断催促他们。同时为使处理论文的速度更快,从2000年开始提倡作者以在线方式通过www.nature.com/submit/来投稿。
在发表周期方面:从收到稿件到正式接收平均需13周,从接收稿件到发表需7周。重要论文经常可在投稿后1月内发表,当认为必要时,在不影响审稿程序的前提下,论文还可在收到后2周内发表。
在出版频率方面:《Nature》每周出版,在英国、美国和日本印刷,在出版当天邮寄给这些国家的订户。《Nature》网址(www.nature.com)除含有每期的全部内容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内容,订户可在出版当日在网上看到这些内容。网上服务不但扩大了该期刊的覆盖面,而且加快了其传播速度。根据199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对我国582种期刊的统计,季刊为47.43%,双月刊为39.86%,出版周期较长[7]。近年各科技期刊编辑部正积极缩短出版周期,仅从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部第一批批准变更刊期的92种期刊来看,83种是缩短出版周期的,其中41种由季刊变为双月刊,29种由双月刊变为月刊,4种由月刊变为半月刊[8]
我们既是编辑,也是作者。深感我们的期刊在审稿、出版、发行速度方面的慢和漫不经心,一篇稿件投出去就石沉大海,即使接受,其出版过程也是慢如蜗牛。所以没有耐心的作者就一稿多投,我们也就头疼一稿多投,谴责一稿多投。其实,谁能否认产生一稿多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编辑部没有及时反馈给作者任何相关信息,而且作者的来稿不能快速发表。要知道,当前,我国多数科技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超过1年,平均为14.1[9]

5用多样化的栏目来满足读者多层次的需求  以灵活的体裁来激发作者的写作灵感
Nature》是综合性科学周刊,它通过多样化的栏目设置来传达涉及科学方方面面的东西,以满足读者的多层次需求,同时栏目的多样化带来体裁的多样化,使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恰当的体裁得以更完美清晰的表达,灵活的体裁可以充分记载作者的思想火花和灵感,不必苛求旁征博引。如“Opinion”栏目由《Nature》来自不同国家的编辑们撰写,传达期刊自己的声音,其观点具有真正的国际性。
“News”
栏目由其国际记者队伍每周提供与科学界有关的最新消息,用全球观点观察事物,具有独特的公正性。
“Briefings”
“News analysis”是对某一热门话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可让读者了解到公众眼中的科学问题。
“Correspondence”
是评论“News”和其他非正式内容的,或者是继续某一辩论的。如2002214日关于ISI影响因子的辩论[10]就是第415101页特写文章 “Errors in Citation Statistics”一文的继续[11]
“Commentary”
所谈论的常常是有争议的、而且总是热门的和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是为那些对科学感兴趣、但其本身又不一定是科学家的读者开设的。
“News and Views”
是读者最喜欢的栏目,它向广大公众交流科学新闻,是所有媒体上就科学研究进行评论的仿效最广、最受尊敬和最受欢迎的论坛。

6 期刊系列化  扩大了读者的视野
由于《Nature》是一个跨学科刊物,所以它发表所有科学领域的论文。然而,在一些领域,投给《Nature》的高质量论文数量的增加要比其他领域快得多,发表这种高质量的论文,可扩大读者的知识视野。于是,在那些稿件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创办新的刊物,就可以让这些领域的读者比只有一个《Nature》时具有更为开阔的眼界。于是创办了姐妹刊,如《Nature Genetics》、《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Neuroscience》和《Nature Cell Biology》。并于1999年成立自然出版集团(npg),集团成立后又创办了5,使《Nature》系列期刊达到16, 同时还创办了Nature Reviews系列评论杂志[12]
成立自然出版集团的目的是,借助集团内各期刊的优势和能力以及全球化的运作方式,来满足一个正在迅速变化之中、而且富有挑战性的出版环境的要求。目前,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具有很高的编辑水准、合理的订阅价格、较短的出版周期、以及全球化的营销网络、高质量的广告宣传和大规模的网上服务,这些都是科学、医学和技术出版物今后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7充分借助媒体扩大论文及作者的影响
Nature》在出版前1周会向国际上1000多位新闻界的联系人发布一份新闻稿,供媒体报道。使《Nature》的作者受到世界上最重要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最大程度的关注。《Nature》经常被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作为最新科学信息的最可靠的来源而加以引用。该杂志每年的影响因子高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综合性科学期刊。
8
思 考
通过对英国《Nature》期刊的办刊原则、组织结构、稿件处理、出版频率、栏目多样化、期刊系列化等方面的研究及与我国科技期刊办刊思路的对比发现,《Nature》的运作主要围绕着让读者满意这个诉求展开。而我国部分科技期刊的办刊思路仍然停留在传播科学文化这个概念上,较少考虑读者接受程度,是否乐于接受;较多考虑作者需求,较少考虑读者需求,更谈不上让更多读者满意。
我国新闻界从1981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1981年提出新闻语言的多样化,1991年兴起报纸周末版,启动了报刊市场,从这时开始,报纸从我想让您知道什么您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本位向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的受众本位转变。在电视方面,1993东方时空开播,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象征以新闻作为自己第一卖点,使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得以上升[13]
现阶段,研究如何办好科技期刊的文章很多,也就是谈战术问题的多,但要使科技期刊得以良性发展的战略问题是什么?应该值得认真研究。通过对英国《Nature》期刊的研究及对我国新闻传播改革的扫描,我们认为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就是要从传播者本位做法向读者本位方向转变,以让更多读者满意,通过战略上的转变就会带来战术上的可以想通的改革。如,是否必须设立编委会、责任编辑对来稿的终审权、走向市场等。

参考文献
1 http://www.natureasia.com/ch/
2
潘国彦.“文字霸权与编辑理念.中国出版,2000;(5):32~35
3 http://www.nature.com/
4
王笛.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2):6~11
5 Gerald Gross(
齐若兰译).编辑人的世界.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77~86
6
梁念琼.也谈编辑文字霸权”.中国出版,2001,(2):23~24
7
冯远景,陈希宁,郑小华.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出版周期过长.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81~83
8
石应江. 从《Nature  Materials》的创办看英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编辑学报,2002,?
9
游苏宁.科技期刊中一稿两投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137~138
10 Henk F M,Shengli Ren,Kathleen D et al.The Impact-factors Debate:The ISI’s Uses and Limits.Nature,2002;415:731~732
11 Errors in Citation Statistics. Nature,2002;415:101
12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Institutional Catalogue 2001.1
13
愈国明.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10~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0136-400876.html

上一篇:祝圣诞快乐
下一篇:英国杂志(Magazine)市场的特点
收藏 IP: .*| 热度|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