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居然还活着 精选

已有 5824 次阅读 2012-3-15 23:59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我的脑海中,埃塞俄比亚好像是一个“初级的”发展中国家。但令我惊异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初级的”发展中国家,在她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里,居然有一座超微缩的,展示该国物产与民族手工艺品的博物馆。而我们,一个号称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又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大国,我至今没见到一个机场里有过这样的博物馆甚至一个展柜。     
    
    在这里感到的第一个震撼,就是,我居然看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还“活着”。

    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器皿。它其实就是下面一个底座,中间一根长柄,柄上托着个或敞口或有盖儿的碗钵,汉字“豆”的形象——,最初就是描绘这种器皿的。这样的器皿有什么用吗?用处大了,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餐具,远古时代没有桌子,也没有凳子,人吃饭都是坐在地上或跪在地上,吃饭就得就菜不是,古人的下饭菜主要是腌制的咸菜和肉酱这类的东西,把咸菜碗直接放在地上,就着吃的时候不老得哈腰才行啊,古代人就很聪明,他们用一个带座的长柄碗来装,碗里的菜距离嘴就近了,自然就省去点头哈腰地吃饭喽。

靠在左侧一角、上面放着一个木杯的器皿,就是一只埃塞俄比亚“豆”

    豆,最初是陶器,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300年到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到了商代,开始出现了青铜豆,战国后期,随着“几”和“案”这类低矮家具的普及,人们不再把咸菜碗直接放在地上了,豆才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离我们渐渐远去,而这一去,就是2000多年。

    而今天,在这里,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少数民族,还在使用着这些器皿,成为人类早期文明的“活化石”。我看到的这只“豆”,是残破的,“碗”的部分有一半儿已经开裂掉了下来,是用木头镟出来的,上面是一个浅盘,下面也有一连着底座的长柄,而旁边还有一个相类似的器皿,但是那个器皿“碗”的部分里有格,我知道,那不是“豆”,而是放在地上照亮的一种烛台。
   除了“豆”外,展橱里还有“几”(一声,读作“鸡”),几,就是带腿儿的托盘儿,也是人类在席地而坐时代不可缺少的简单家具。可见,埃国的这些民族还是席地而坐的。我还看到许多器皿,都“长着”腿儿或高高的“托座”,都说明了这一点。这再一次印证了,不论中国还是外国,亚洲还是非洲,蒙古利亚人还是尼格罗人,总之,人类文化的每一步进程,都具有相似性,可以为我们研究不同种族的文化来源找到突破口。(博物地理 段煦 文/摄影)
这个长着腿儿的托盘与后面那个白木头镟成的器皿,都是与“几”相仿的家具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548185.html

上一篇:地质旅游之偶得:春与冬的交响
下一篇:橱窗里的埃塞俄比亚“美味儿”
收藏 IP: 1.203.241.*| 热度|

28 曹聪 刘洋 樊晓英 鲍得海 余昕 庄世宇 苏德辰 陈永金 马磊 金小伟 张叔勇 张玉秀 朱永青 周华 周延周 张伟 吕洪波 黄晓磊 谢鑫 钱磊 孟津 武夷山 张雪峰 杨正瓴 crossludo zhanghuatian bluesjay ddsers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