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上山采药:高度与纬度的亲身体验
热度 7 段煦 2012-1-15 21:39
上山采药:高度与纬度的亲身体验
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说春天草木的生发,海拔高的地区要比海拔低的地区晚上一到两个节气,当然,这还仅仅是低山区,到了高山区,晚得还会更多。不仅如此,纬度高的地区也比纬度低的地区晚。 如果在咱们国家,爬得越高,走得越北,这个现象就会更加的明显,这一点,我是前年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5200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7
在房前屋后采药:一不留神就粘了一裤子
热度 16 段煦 2012-1-13 21:51
在房前屋后采药:一不留神就粘了一裤子
北京的南长河,其实是条“御河”,为什么呢?原来,自元代起,皇上就喜欢在这条河上泛起龙舟,从大都城逆流而上,到城西的郊外去放松心情,这种游玩儿的方式经过明代,在清代达到鼎盛,不管是乾隆爷还是西太后,都爱走这股水道去逛清漪园(后来改叫颐和园了)前几年,整条河岸都修上了汉白玉栏杆,还有游船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6241 次阅读|27 个评论 热度 16
上山采药:幽谷中,遇到我的美人
热度 11 段煦 2012-1-10 21:04
上山采药:幽谷中,遇到我的美人
有人说,“下山的时候容易找不着道儿,迷路”,其实一听这话就知道是不常出门儿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有道是“瞎子下山,一步儿比一步儿低就行了”,这话不假,如果是在浅山区,只要沿着山腿子(山脊线)一路往下走,就一定能走到大平地上,但是可有一样儿,千万别一不留神与山脊线失之交臂,溜达到山沟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53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11
沉香,怎就那么香!
段煦 2009-6-1 18:28
   不论是达·迦马还是哥伦布,东方蕴藏丰富的香料一直是他们进行其伟大航行的动力之一。在他们眼里,东方是连空气中都弥散着香料气息的地方。欧洲人尚且如此,就是处在香料之国的东方人,敢冒生命危险入海寻香者也不乏其人。《百喻经》中的一则寓言说,从前有个人到海外采集沉香,历尽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514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晶莹多汁的芦荟能干吗?
段煦 2009-5-19 18:34
开花的芦荟,你见过吗?这丛是露地栽培的,盆栽的芦荟可不常开花。   芦荟作为药物据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它原产非洲大陆,而中国人知道它则是在唐代甄权的《药性本草》。那时人们见到的芦荟,是商人从西域带来的一小块一小块黑色的树脂(叶片提取物),因尝之味苦,又被称为&ldqu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7422 次阅读|2 个评论
蒲公英的用处
热度 1 段煦 2009-3-25 17:17
上世纪80年代初,在电影《巴山夜雨》中,有这样一首歌谣曾被广为传唱: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悲伤, 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 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飘荡。歌声让片中的小女孩儿唱得凄婉动听,使人不禁回想起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在中国东部,蒲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7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美丽的花,开麻醉学先河
段煦 2009-2-14 16:10
曼陀罗花及其植株   华佗(公元 141~203 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科学家。他首创用麻沸散作为口服麻醉剂,待病人失去知觉后进行死骨剔出术和剖腹术的做法开世界外科麻醉史之先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可惜的是,麻沸散的方子没流传到今天。华佗究竟用的什么药成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59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鸭跖草花朵朵开·上山采药
段煦 2008-9-9 18:53
它很会保存实力,每次只肯拿出一朵花开放,余下的花都收藏在花苞里 鸭跖草是种脆嫩多汁的野生杂草,它的叶极象竹叶,枝干有尺把高,还一节一节的,因此它又有碧竹子或竹叶菜等称谓。到了六、七、八三个月,鸭跖草的植株顶端便长出一个鸟喙状的花苞,继而从里面次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7846 次阅读|3 个评论
构树,好木?恶木?·上山采药
段煦 2008-8-29 18:38
构树和它的叶儿 构树又名楮,是一种常见的落叶树。《诗经小雅鹤鸣》中说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穀其中穀指的就是构树。朱熹是宋代的大儒,他在注解《诗经》时开口就说:穀,一名楮,恶木也。虽然构树的枝干细弱,木材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108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草木也有远大志向·上山采药
段煦 2008-8-14 17:18
前不久,有朋友在左侧的留言栏里欣喜地告诉我,他在山上采到了中药远志,并希望从老百姓的角度说一说它的用途。答应了人家的事情就要兑现,还别说,这小草似的远志还真有些故事可讲:   远志是一种草本的药用植物,它的苗又叫小草。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东晋宰相谢安,曾隐 ...
个人分类: 上山采药|944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