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按标题搜索
采药去:茵陈苦酒好过瘾
热度 9 2012-1-14 23:36
采药去:茵陈苦酒好过瘾
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开篇儿,就接二连三地描述了老北京人特别喜爱炮制的一种佳酿——茵陈酒。还记得吗?诗人钱默吟,“他家的院子不大,而满种着花。他的屋里,除了鲜花,便是旧书与破字画。他的每天的工作便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吟诗。到特别高兴的时候,才喝两盅自己泡的茵陈酒”,再看他喝酒时:“钱先生向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10412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9
在房前屋后采药:长寿馅的饺子吃过吗
热度 17 2012-1-12 21:39
在房前屋后采药:长寿馅的饺子吃过吗
长寿饺子,你吃过吗?很多人是听都没听说过的,其实,长寿饺子就是拿长寿菜包的饺子。所谓的长寿菜就是京津冀一带人们对马齿苋的俗称。个人认为,它可是北方最好吃的一种野菜了。“三年自然灾害那会儿 ...... ”,我没赶上,听父辈们说的,“ ...... 饿得前心贴后心,拎个布兜子上城外野地里找野菜吃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7484 次阅读|33 个评论 热度 17
黄土也能治病!
2009-9-24 19:11
黄土也能治病!在一般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可在中医大夫眼里,就再平常不过了。中医有一名方,叫黄土汤,其主药就是黄土半斤,不过这土不是一般的黄土,而是农家拆锅修灶时从灶心里凿出的那些受柴草烟火熏烤日久的黄土坷拉。此土入药称灶心土,又叫伏龙肝,呈红褐色,嗅之有一股淡淡的烟熏气,以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6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春来防疫有芦根
2009-4-2 18:47
芦   现如今的冬天越来越暖和,各种致病细菌和病毒往往得不到严寒的有效控制,因此,春天一到,防疫便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尤其是遭受地震、洪涝的灾区和人口流动性大的城市。 容易在春季发病的疾病中以流感、上感(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炎、急性咽喉炎等)、急性支气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600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把苏叶救了我
2009-3-5 19:45
你爱吃苏子吗?很香的,能美白,油性很大。苏子是植物紫苏的籽儿,跟芝麻那么大,但不像芝麻那么扁,它有灰褐色的皮,呈圆球儿状。苏子是油料,是药材,也是食物。人吃得,鸟儿也能吃。过去的人们,平日里总喜欢养活个黄雀(音巧儿)、燕雀或红子(沼泽山雀),为得是听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14453 次阅读|5 个评论
挡不住的杏仁风情
2009-1-16 18:18
每回郊游路过怀柔县,总要到集上买些杏仁儿回来。据当地人说,县城以北的汤河谷地里盛产一种山杏叫大扁儿,别看它果肉薄,可是果核硕大,拿手一挤便皮核分离,分离出的皮肉可以拿去晒杏干儿,核儿就拿去砸杏仁儿了。 还别说,大扁儿砸出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72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神仙,起居也科学
2009-1-5 17:21
这是一件国宝五代时大书法家杨凝式书写的草书手卷《神仙起居法》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它记载了一则在今天看来也非常行之有效的自我健身按摩操,其文体近似口诀,非常便于记忆。该帖全文为神仙起居法: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834 次阅读|3 个评论
珍珠让你玉润,珠圆
2008-12-31 11:33
  珍珠,明莹而光润,绚丽又不失淡雅,是世人所喜爱的高级饰品。在国际市场上流行着一句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话。所谓西珠指产于欧洲的珍珠,东珠产于日本,而品质最好的南珠是中国南海的特产。   中国南海北部湾的广西合浦县是有名的&l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53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生的滋味如甘草
2008-12-10 16:54
你学中医,你就得先学会对咀嚼生药感兴趣,四气也好,五味也好,虽然都是有效成分所决定,但尝上一尝,总会有些感性认识,从而学着体会病人喝苦药汤子的滋味儿( 行外人士和小朋友可千万不要效仿! )。这对你今后从事临床工作会有好处。药的滋味,总不会好吃多少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49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石斛,茶?保健品?怎么那么贵!
2008-12-3 17:30
  中药石斛是多种兰科植物的茎杆,有良好的养阴生津作用。石斛的原植物多生长在悬崖峭壁的岩石罅隙里,或寄生在密林深处的树干上,天然环境下产量很少。很多地方的药农要想采到上等石斛,是要冒生命危险,腰系绳索,悬挂在陡峭的崖壁上才能采到的。过去,它曾与灵芝、人参、冬虫夏草等并列为仙草 ...
个人分类: 食疗健康|81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