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ingguog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dingguogua

博文

珠坛奇翁——周全中先生二三事

已有 3692 次阅读 2010-6-25 22:22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前天和赵老师,老迈尚等一行去了潭柘寺.在行宫院小坐时,偶然闲聊到过往种种.我是学数学的,老迈尚过去也是学数学的.惊讶的是,赵老师和数学的这段渊源.当时给我世事都有定数的感觉.也许赵老师当初继续在文案上坐下去,今天没准儿会是在某研究院里和他初识.还会是我的老师或前辈.看来师生缘分是若干世修来的.总会在某个恰当的时候,相逢.跑不掉的.
那天的潭柘寺,一定会记得快关最高处大殿时一个穿着孔雀长裙狂奔的女孩子.老和尚在后面背了一堆东西叫跑步小点声.但木屐底的鞋子不争气,在寺院千年的石板上发出了刺耳的声音.于是孔雀裙女孩脱掉鞋子,穿着白袜子继续狂奔.要在关闭殿门前拜完正殿.那天的寺院,一定很高兴看见两个气踹吁吁的年轻人,一个只穿着白袜子,一个戴着帽子,奔进去一阵狂拜.动作娴熟标准.却速度微快.嘿嘿.
今天到所里,看了老师的博客上以下这篇那天在寺院里提及的相关往事的文章.发短信给老师说流泪了.老师说:"把眼泪存起来泡茶喝."
以下为赵老师文.


     前日网上浏览,无意中看到一篇题为《“珠坛不老翁” ——忆父亲周全中》的文章,作者是他的女儿周玉默。我读后方知周先生已然作古,唏嘘不已。文中有一段写道: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开始进行珠算史研究,为此,他多次自费出差到西安、洛阳、蒙阴、西宁等地出席会议、搜集资料。父亲与学古文的赵英立先生合作,以《“数术记遗”今译》为题,把东汉徐岳著的“数术记遗”译成白话文并加注释,又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梅荣照研究员校对,由山东省《齐鲁珠坛》分11次连载,每次三千字左右,共三万多字。”

 

 

     这段话引起了我对近三十年前这段往事的回忆。
     那是1984年吧,我混迹在大学里读汉语专业,接到家父来信(当时他是河北省珠算协会秘书长),说有一个朋友要翻译一篇古文,与珠算有关,希望我帮忙,我便答应了。不几天一位老者找到我,带来手抄的几页文字,题目是《数术记遗》汉徐岳撰。老先生自称姓周,精神矍铄,长须及胸,很健谈,记得那天他说了许多,但因他说的内容我不熟悉,山东口音又较重,所以我并没有听懂多少,只知道了这是最早提到“珠算”的古籍。我出于礼貌接待了他,他问我何时交稿,我略翻了一下,是两三千字的一篇古文,我年轻气盛,自认古文功底不错,顺口许诺三天交稿。
      送老先生出来,惊异的发现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竟是骑自行车来的,且是一辆已很少见的倒轮闸自行车。这不禁让我对这位老人多了一份敬佩。这是我与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送走了老先生,我仔细看了看书稿,其文简古难懂,文字讹错、脱落甚多,三天之内很难交稿,于是我赶快通知了周先生,大约要一周以后才可交稿。然而此时我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图书馆泡了三天以后,对此书有了初步的认识。该书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与《中国数学史》均有全文,却从未有人注释过,并且有一段文字连断句都没有。在《四库总目提要》中是这样记载的:
《术数记遗》
        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题汉徐岳撰。北周甄鸾注。……至天门金虎等语,乃道家诡诞之说,亦为隐僻不经。注所言算式数位,按之正文,多不相蒙。唐代选举之制,算学《九章》、《五曹》之外,兼习此书。此必当时购求古算,经好事者因托为之,而嫁名於岳耳。然流传既久,学者或以古本为疑,故仍录存之,而详斥其伪,以祛後人之惑焉。
 
      此书之所以能保留下来,是因为道士把它作为占卜练气之书加以收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生平第一次体会到出汗的感觉,只好再次通知周先生,交稿至少三要个月。
      真正的交稿是半年以后,我上课以外的所有时间都交给了图书馆。前后共八稿,断句、注释、翻译、评论全部完成,周先生拿到中科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经梅荣照研究员审阅校对后给了很高的评价,于是我算是交了差。
      周先生的工作比我更艰苦。在此之前,他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数术记遗》上不足二百个字的古文及北周时甄鸾对它的注书仔细研究,确认十三种古算具是存在的。他亲自动手,复原了十三种古算具,计有:积算、太乙珠算盘、两仪珠算盘、三才珠算盘、五行筹算盘、八卦针算盘、九宫珠算盘、运筹筹算盘、了知珠算盘、成数筹算盘、把头筹算盘、龟算龟算盘、珠算珠算盘及其他相关算具。
     在复原古算具的过程中,他骑车到河北省正定县废砖窖挖回粘土,让母亲与他一起搓出大小一致的圆球(父亲让母亲用戥子称的泥重),放在用砖头、煤球自制的砖炉中烧制出二百六十多个砖红色的陶丸,再用红、黄、白、蓝、黑等不同颜色的油漆按要求漆好,做成古算具的算珠,然后又买来竹筷和竹制织毛衣针削制成古算筹。十几种古算具的算盘都是他先勾出了草图再由我(我是学机械的)绘制成较正规的图形,他再拿了此图到北京昌平县我姐姐单位的试验基地,找木工师父制作。在集体宿舍里,他与木工师父一起研究制作约三个月时间,终于做出了全套复原古算具算盘,前后花了四年多的心血。1982年,我国第一套古算具终于复原出来,我父亲也为此瘦了一大圈!
      在北京召开的珠算研讨会上,父亲展示了这套复原的古算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梅荣照研究员看后,肯定了这套算具实现了失传古算具的功能,填补了我国算具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为此,他还专门请我父亲又做了一套,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收藏。而他自己的这一套复原古算具,现已捐献给中国南通珠算博物馆收藏(我这里还保存有该套复原古算具的施工图纸)。不仅如此,他还根据“三重张位”、“数位无穷”理念的扩展,证明了这十三种古算具都具有能用来计算和记数的功能。
      他为澄清珠算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和证明珠算是中国人发明的民族尊严,他不顾年事已高的现状,定下了十年的艰苦研究规划。为此,他订了多种珠算方面、文物方面的报纸杂志,到多家图书馆查找资料,尤其是距家较近的语言学院图书馆,他更是长期“驻寨”:每天早饭后,他带上水和干粮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连续几个月下来,查到不少有用的资料并作了大量摘抄、笔记。搜集资料期间,他作的几百万字摘抄、笔记,用去的笔记本摞起来也有两三米高。由于经过大量的资料集累、查找、研究,父亲终于查清了珠算历史人物刘洪的生平,包括刘洪的生年、卒年、生地、卒地等;证明了《数术记遗》不是伪书,而是东汉时徐岳所著的真书;查明了珠算盘不是西来的、也不是印度来的,而是千真万确地由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所制造的;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黄帝时期就有了珠算。仅此一事为中国人保住了尊严。听中国珠算协会李新叔叔讲,我父亲于1989年交给珠算协会一份“中国珠算世界第一”的书稿,上面列举了一百多种案例的史料,确凿地证明了珠算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                ——周玉默
      若干年后,我读着这段文字,对这位老人升起深深的敬意。而在当时,看着他拿来的那些算具,听着他滔滔不绝的介绍,更多的是感到有趣。
    书出来后,在《齐鲁珠坛》连载,其中关于“珠算”的一部分被国家级刊物《珠算》转载,同时日本著名珠算史专家铃木久男也将此文转译,在日本专业刊物上发表。
      我翻译此书本是帮忙,周先生不仅坚持署上我的名字,还坚决把我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每次得稿费后,他都会认认真真把我那份算清送来。后来我已有些钱了,劝他不必给我了,他仍是照付不误。老先生的为人给我很大影响。
     这本书除了给我带来些不多的稿费,还给我赢得了珠算界“后起之秀”的称号。最重要的是,这半年的辛勤译书,为我的知识进行了一次超强化的梳理与加强,这对我今后影响很大。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没有让我走上治学之路,相反的竟让我毅然决然的弃文从商,当我再次回到书桌前重温文史时,已是十八年以后了。
     受反右的影响,我父母离异且远在外地,是祖母含辛茹苦把我带大。在我十四岁时,老人得了青光眼,虽经手术,视力已经不行了。从那时起我开始学做饭,照顾她的起居。故而读书时每诵到:“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常泪下不能自已。即长,之所以读书不辍,是因坚信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思多挣些钱,让老人过上好日子。然而当我辛苦半载拿到属于我的那一份菲薄的稿酬时,我的心就凉了,我知道了,凭笔杆子是很难让老人家过上好日子了。虽然真正的文人要耐得住清贫与寂寞,但我不能让老人同我吃苦,于是,我毅然离开治学的道路,开始了商海里的打拼生活。这大概是我在接周先生书稿时谁也想不到的结果。
     最后一次见周先生也有十年以上了吧,只记得他依然是精神矍铄,依然是口若悬河,依然是长须及胸,依然是只谈珠算。
      周先生是真正的痴人,他的一生似乎就为珠算而来;周先生是个真正的文人,他为自己的专业乐受了一切的清贫与寂寞;周先生是个真正的福人,他生活在自己热爱的圈子里终其一生;周先生是个真正的行者,他安住于心灵的乐土之上。

 

       正是:
              一世清贫未许愁,几分潇洒度春秋。
              蓬莱归去应无憾,回首山河爱九州。

                                      京华闲人敬书于京华碧露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462-338825.html

上一篇:那西天
下一篇:123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陈绥阳 刘畅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