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ingguog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dingguogua

博文

悠游天下,不离其宗

已有 3081 次阅读 2010-6-25 18: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下午在中国音乐学院听了高平老师的讲座,是对他自己近20年的音乐作品做了脉络整理。在他近几年的音乐作品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比如09年由John Chen和唐四重奏首演于 Christchurch的钢琴五重奏。有戏曲的韵味在里面。

他的整理让我对中西音乐一直朦胧的区别分析有了比较清晰的归纳。

西方古典音乐是系统的。侧重于高音关系和逻辑性。追求艺术中的科学。某种意义上是有对错之分的。是高音关系为第一重要的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里,音高是音质和音色的载体。比如古琴,可以在一个音上有音乐。音色,音韵,音响。在中国音乐里是要素。而在西方古典音乐里却只是载体。

面对欧洲流行的一些先锋音乐作品。高老师强调了他对旋律的重视。他认为旋律就象人的脸。对听者而言,能起到产生记忆的作用。当然他认为音乐是需要直觉的。而作为一个学习音乐多年的人,他在海外生活的近20年无疑吸收了诸多风格流派的养分。但始终离不开本质,天性的那个自我。他把训练后的这种直觉称为有文化的直觉。

认识以来记忆中的高老师都是一个生活中有些小糊涂,比如老忘了航班的时间啊,但很随和搞笑的一个人。偶尔还是能忽略辈分的。有时候感觉不到国外教育在他身上的痕迹。有非常中国的胃。

当第一次坐在台下看他讲座时,我似乎看见了他在音乐的岁月里走过的路。

这位在用真诚的态度表达自己灵魂涌现的真诚情感所构筑的声音的作曲家,很让我感动。

他在真诚的喜欢自己的音乐。

音乐是真诚的。所以被己喜欢被人喜欢。

最后,他用他喜欢的一种美国叫做钢琴剧场的方式演绎了他在最近看了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也许-葬歌》后创作的作品。边吟唱边弹奏。那一瞬间,我感觉到遥远而苍凉的忧伤。我录下了现场,但因效果不好无法上传。

因此,彼时的音乐和忧伤只能回荡在我的心里了。

曾在高老师家里看见过他的父亲和他的德国儿子的照片。老高老师和他漂亮的混血孙子似乎隔着白色窗户坐着。老高老师深情注视着他的孙子。那张相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感觉是想到了丹麦童话。因为喜欢童话,所以喜欢了哥本哈根。那张相片让那位著名的门生众多的老作曲家给我留下了童话的印象。他眼里的温暖刻画出了符号性的表情。那是祖父慈祥的表情。如标本般烙在我心里。

那个精灵般的孩子,让人想念和牵挂。

人类的忧伤是集体的感情基因。可以有更大的为天下之忧的忧伤。但离不了基础的情感。

我听见了忧伤。在我心里反复吟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462-338769.html

上一篇:作别蒙尘的色彩(三)
下一篇:那西天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刘畅 武京治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