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让数据说话?对中国历史累计技术创新项目的若干质疑 精选

已有 8714 次阅读 2014-7-23 12:16 |个人分类:科学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技术史, 李约瑟

  董洁林女士昨天发文“中国科技是不是超越西方1500年?让数据说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8744-813824.html。文章用了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质疑了李约瑟的观点,支持了饶毅教授最近的观点。关于李约瑟问题的争议以及相关统计研究,宏旨太大,本人无意置喙,仅有董女士文中部分数据提出些质疑,希望董女士解答或方家指正。本文的出发点是,科学计量学方法的严谨,应该基于数据采集的严谨,也就是董女士的数据库所选条目的严谨。恰好201311月笔者在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第三届技术史论坛上与董女士有过一面之缘,她惠赠笔者一张由其团队制作的“人类重大技术创新图谱”(以下简称图谱),按照其文中提到的“71项目中国首创技术”——但图谱所列我国的条目仅有36项(博文中列有材料、能源等10项,图谱中缺军事、工业两项),因此可以推测图谱是其结论的一个浓缩版(或精简版)。在这36项条目中,笔者发现有若干条目值得商榷,笔者无意推翻董女士团队的基本结论,也无力校核所有的技术创新条目,仅就我所知道的一些列出如下,若能再细审核,想必对中国古代的科技认识(本人暂缺其科学图谱,下面仅谈技术条目)会更明朗。

1、  水磨(250BC

我国目前无汉代之前水磨的记载或考古证据。最早文献记载见于《魏书·崔亮传》与《南齐书·祖冲之传》,约在公元5世纪下半叶。还有一种可能,这里的水磨是指另一种“湿磨”,类似磨豆浆那种(比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石磨,西汉)。但这种可能性小,因为董的“图谱”中另有一个“石磨(9000BC)”<别国,不再核实——引者注>,水磨应当是指利用水力驱动水轮带动磨盘转动的粮食加工器具。

希腊水磨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详细可参考辛格的《技术史(第Ⅱ卷)》相关部分。

2、  罗盘(400BC

中国关于罗盘(司南)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有度》“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这是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此外,这种对磁性的简单认识在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言,远远没有后来的指南针更重要。指南针的应用是宋代的事情,最早的记录是成书于1041年的《茔原总录》。这里我还想谈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按照科技史界的看法,宋元时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峰,但是董的团队得出的结果显示:中国科技首创数目反而是汉到南北朝多(21项),唐宋(16),这点也比较奇怪。还有昨天董文后有学者已经指出,条目的权重在董看来是一致的,其实比如中国汉代的地震仪(姑且不论其可靠性)与电报的发明均算一个条目,但是在人类技术发明史上的重要性就完全不能等而视之了。

  3、  脚踏式三锭纺车(1295)

这个年代应该是按王祯《农书》所取,姑且不论学界一般认为该书成书于1313年,我国至晚于12世纪已经出现了脚踏五锭纺车(用于纺麻)。见拙文《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五锭棉纺车》,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  风筝(1000BC)

我不知道董的团队是从哪条文献得到的此年代。即使按照风筝近源的亲戚(木鹊什么的)可以追溯到鲁班、墨翟时代,也不过是公元前5世纪的事情,怎么能早到1000BC呢?莫非有新的什么证据??

5、  杂交水稻(1926)

这条很奇怪,按照董的颜色标识(在其图谱中,不同国家的技术条目进行了颜色区分)是中国。但首先可以肯定这里不是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因为袁出生于1930年。核实网络上说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于1926年就育成了杂交水稻?莫非指这条。但笔者核实《丁颖稻作论文选》“栽培与育种”版块,有“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稻育成之新种”一文,载1926年在广州附近发现野生稻多种,于1933年选育成功“中山一号”(是否属于杂交,请相关专家断定,本人不清楚)。后来于1936年培育出杂交品种“千粒穗”。问题出来了,董的1926年是指??

6、  烟花(600)

如果指重大技术创新中的烟花,当然应该是指火药发明后的烟花。图谱有火药条(1040)<唐代的炼丹家发明了火药,比这要早,图谱可能是指用于实战>,可见这种烟火不是指火药制作的烟花,其重要性就会差很多。按潘吉星先生的考证,烟花出现在北宋。

笔者无力一一考证了,仅就董文中所列中国条目中的6条提出质疑,意在说明这种计量分析必须依赖于可靠的科技史事实数据(特别是早期的技术条目需仔细甄别),否则从后面得出的图表、趋势图等很难有说服力。同时希望董女士的团队能完善其数据库,就中国科技创新在整个人类科技创新史上的真实地位,给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或参考。

 



中国科技是否超越西方1500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813949.html

上一篇:第五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散记
下一篇:参加美国技术史年会归来
收藏 IP: 123.166.85.*| 热度|

33 谢力 刘立 董洁林 赵斌 武夷山 李轻舟 徐晓 曹聪 黄永义 梁作论 李土荣 张能立 蔡小宁 戴德昌 唐常杰 王国强 吕喆 徐剑 杨金波 李泳 邹少浩 赵凤光 季丹 李昕升 刘启振 李兆良 wangqinling QDA2012 shenlu rfm2007 wangjin31js Vetaren11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