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普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instein

博文

晚清新科技:火车+X光机+自行车 精选

已有 8727 次阅读 2016-12-2 09:20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普, 科技史, 图像, 晚清, 新科技

按:续上一篇博文。这是为天津《新晚报》副刊写的一组“晚清‘新科技’”中的第2、3、4篇(共7篇,本周在该报副刊连载),这3篇分别刊载于11月29日—12月1日。发表时的题目为编辑所加,感谢副刊专栏彭博编辑。

之二:“钢铁怪兽”有碍风水

如今要乘坐真正的“火车”还真难,因为目前国内烧锅炉冒烟的火车(蒸汽机车)绝大多数已经不再使用了,代之电力或者内燃机驱动的机车(含动车、高铁)。火车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1825年英国工程师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亲自驾驶着自己设计的带有32节车厢的“旅行者”号(英文为Locomotion更直接作运动号)机车从达灵顿驶向斯特克顿,时速达到24公里。从此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泽惠人类至今。

要得通火车,就得先修铁路,那么我国何时有了第一条铁路?你一定想到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了吧。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通车,但它只是中国人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并不是我国第一条铁路。我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73日通车的吴淞铁路,是由英商怡和洋行负责修筑的,从上海经江湾到吴淞镇,全长14.5公里。不过这条铁路不是标轨,而是窄轨,只有762毫米宽。铁路一通,本来是便民利商之举,可那时是晚清,大清的子民还没见过火车呢。火车一开,轰轰隆隆,沿线的民众以为是钢铁怪兽,一些守旧的大臣士绅认为这有碍风水,甚至不利于大清社稷。再加上一个月后,火车轧死了一名路人,这更激起了民众的反对。不得已,清政府只好出面和洋商谈判,以“赎回”的方式将铁路拆除。

晚清社会对铁路的排斥态度一度占了上风,到了1881年出现了更离谱的事。当时直隶开平矿务局为了运煤之便,修建了长约10公里的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由于清东陵距离不远,大清皇室担心惊动皇陵,最初不许用机车牵引,只能用骡马在铁轨上退拽,一时“景象非凡”。后来经过革新派的力争,才用上了机车。

不过,火车的便利实实在在,一开始就有欣喜欢迎的。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吴淞铁路通车后,有竹枝词《咏火轮车》写道: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到了清末,上海刊行的《图画日报》,尽管不时也有火车轧毙行人的消息,但当时上海火车线路已多,“乘坐者罔不称便,咸谓来去如飞,非别项车辆所可比拟”。可见,火车已经在上海民众心中扎了根,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图画日报-火车开行之飞速》

之三:”照人肺腑“的X光机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William Rontgen)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发现了一种肉眼看不见但是穿透能力很强的射线。由于当时尚不清楚这一射线的性质,因此伦琴命名为X射线。X射线的发现,开辟了放射性研究的新纪元,伦琴因此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在现代医学中威力大显,已经成为许多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利器。那么X射线诊断机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呢?

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之后几个月,1896年上海的《万国公报》和《益闻录》就刊载了X射线发现及运用于医学的消息,但当时国内并未引进X光机。到了189712月,上海《点石斋画报》刊载了一则“宝镜新奇”的新闻,被专家考证为是我国最早引进X光诊断机的文献。更可贵的是,这则新闻还绘有使用X光机的图。

报道说,苏州博西医院柏乐文(William Hector Park)从美国购得一种宝镜(即X光机),可以“照人肺腑”,而且“一经鉴照,无论何人,心肺肾肠,昭然若揭”,结果“苏人少见多怪,趋而往观者甚众”。至于其绘图,目前还有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柏乐文在苏州向民众演示X光机的使用,另一些人认为这是《点石斋画报》画师的想象之作,因为X光机是要在暗室中才能应用,还有X光是不可见光,画面上呈散射状的X光线肯定不对。不过,由于早期X光机的形态颇难查验,这张图表现的X光机究竟是否准确,目前仍不得知。

到了1899年,上海《中外日报》报道X光机时,已经较详细解释了其原理,并指出当时已经用于医学诊断和海关检验等方面。

又过了10年,X光机已经较为普遍,这在当时上海的《图画日报》中有所体现。那时该报会有一些利用X光机作道具的讽刺画。比如,有一幅是讽刺清末宪政中自治局在选举中的“金钱主义”,画面是一位自治局议员,在其腹部前方绘有一放大镜,镜内画满了钞票,画外旁白“X光镜之明见”。这里借用了X光机的透视功能揭露了自治局议员的虚伪。凡此种种,已经说明X光机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


《点石斋画报-宝镜新奇》

之四:自行车”来如飞电“

都市里的大街小巷、乡间的小径窄道,到处都有自行车的身影,它早已成了老百姓身边再熟悉不过的物件了。笔者还记得小时候家乡流传的一首顺口溜:永久耐、飞鸽快,红旗车子也不赖。永久、飞鸽和红旗三大品牌是当时老百姓购买自行车的首选。自行车也是在清末从西方传过来的,早期它的名字可多了,比如有自由车、自转车、单车、脚踏车、踏板车等等。

据专家考证,自行车传入我国最早的文献记载是18681124日的《上海新报》。由于该报道没有配图,而且说其中一种自行车需要“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估计这种自行车还没装上链轮,无法连续转动,所以骑行起来人脚不能长时间离开地面。不过,那时已经出现了现代形式的自行车。由于国人没见过这种只靠两脚踏动,便可快捷如飞的交通工具,觉得新奇无比。一些文人雅士也在竹枝词中加以咏颂。比如包天笑写道:“香宾佳酿醉流霞,闲向天街踏月华。夜静人稀归去也,倩郎扶上自由车。”

(补充:此文写完后,在阅读一本技术史书籍中,发现一种早期的自行车,颇符合当时《上海新报》这种形式,但未深究,权作抛砖引玉、望有识者鉴之。图见下,我称之为:不能骑的自行车)

晚清自行车传入后,还引发了新的社会风潮,当然都是西方人发起的。比如1897年,在上海的英国商人为了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年,举办了一场自行车比赛,飞驶的自行车“如鹘之飞,如鹰之隼”,好不自在。这还不算,同年还发生了一件轰动上海滩的大事,也与自行车有关,有3名英国人骑自行车环游地球,从印度进入我国,经汉口、芜湖、苏州等地抵达上海,仅出城迎接的自行车就有一百多辆,到市区时更是观者如堵。

这两件事使国人大开眼界,便捷的自行车很快受到青睐。1898年上海《申报》就预言自行车将来必盛行于世。果不其然,到了20世纪初,自行车逐渐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1909年,《天津教育官报》刊载了一组短文《说脚踏车》,认为自行车“来如飞电、去如飞燕”,非常快捷;同时认为自行车灵巧便捷。这正是当时老百姓喜欢自行车的原因。更有聪慧好事者,参照西式自行车,自己制造、销售起来。不过在20世纪早期,国内销售的自行车绝大多数还是外来货。


《点石斋画报-赛脚踏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927-1018190.html

上一篇:冲破牢笼的象征物——望远镜
下一篇:晚清新科技:电灯+气球+外科手术
收藏 IP: 159.226.79.*| 热度|

27 王从彦 朱晓刚 黄永义 蒋大和 李轻舟 李颖业 尤明庆 代恒伟 张晓良 刘炜 杨正瓴 杨国力 刘光银 李土荣 鲍海飞 徐令予 汪晓军 武夷山 刘钢 孙启高 宁利中 强涛 戴德昌 李昕升 xlsd aliala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