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江的博客 Hanjiang Lu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j701 研究兴趣: 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及强化学习、无人集群协同智能

博文

博士还有出路吗?--兼与王云才教授探讨 精选

已有 20880 次阅读 2012-4-16 09:03 |个人分类:观点建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就业

                      博士还有出路吗?--兼与王云才教授探讨
 
     
     最近,王云才教授连发三篇热门博文《应聘博士的简历来了——从喜悦到心惊》,《我为什么心惊——兼答部分博主提问》,《我看到了自卑与偏执——再答“出身”不好的博主提问》,其中第一篇达到近万的点击量,可见科学网博主的关心,因为科学网的读者主要以研究生为主,这个又涉及毕业生将来的前途和命运,受关注和争议也就自然。
 
    个人感觉王老师在招博士生的过程中,就似婆婆给儿子(单位)找媳妇:原来待嫁的女儿少,所以要求“不聋、不哑、不结巴”即可。现在感觉突然许多貌美天仙般众多女孩从天而降(甚至是从国外的天空),一下感觉很兴奋、很异常,所以“从喜悦到心惊”,透露这个市场信息后,从网友的交流互动中也得出结论:“我看到了自卑与偏执”(个人感觉,这个结论也有些偏执吧

     其实在激动啊,偏执啊之后,还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涉及到博士生本身的追求观、价值观,也涉及到博士生培养制度、涉及到博士生就业方向、就业市场、就业供求关系、就业环境、社会公平、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等。
 
     对于学生(博士生)而言,读博其实也是一条试图实现自己价值的自我选择的道路---也许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能够拼搏的唯一之路。拼搏之后,想得到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没有什么错。(另外,通过读研、读博,弥补一锤定音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本身具有的不公平、就业不公平等等这也没有什么错)。

     作为学校(用人方), 本质上想要选到合适的人,但由于目前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不具有流动性(特别是高校等),进人属于一次性行为。所以在选人上,迫于各种局限性(时间局限、信息局限、一次性局限等等),往往采用第三方信任(即采信第三方的认证:高考、211、985等等)。但使用这些采信在方便自我的同时,却也强化了这些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弊端
 
     现在来说说博士还有出路吗?
     其实,早在几年前,在网上就看到为了竞得一个沿海城市的普通高校的职位,网上显示众多具有海外背景的博士生投入简历(当然,现在发邮件方便了,很多人就是海投,但最终他就是找一个岗位,但表面看起来,到处的简历都是海量,于是也有一些高校在9月10月后主动打电话寻找当时拒绝掉的博士毕业生的实例)。
 
    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博士就如当年的本科、硕士一样,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目前的就业市场,由于博士专业特点、研究型特点,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所等,就业定位也主要在大城市占多。
 
    未来的博士就业出路在哪里?除了一定要在大城市的研究所、本科院校等打拼以外,我个人觉得也可以放下身段,试试以下几条:
 
    1. 小城市。
       其实只要你肯改变观念,小城市一样有所作为。既然大城市就业市场日渐饱和,不妨到小城市发挥力量,与小城市一块发展。
    2. 企业。
       大量的就业市场和空间也许在企业的研发机构,但目前制约的因素还是待遇问题,发展问题。很多城市为了吸引博士,采用人在企业工作,编制在事业,是一个比较好的折中办法。
    3. 高职院校。
       全国高职院校有1280所,2009年的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48万,目前高职师生比是24:1 ,我国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高职还是需要大量教师。另外,台湾的一所高职院校,博士达到70%,大陆的高职院校还差很远。
    4. 自主创业。
       博士毕业不仅仅要具有科研的能力,更要具有将知识化为产业的能力,自主创业,不仅仅通过科研产业养活自己,还能带动就业。
   。。。。。
 
    博士是个文凭,读博是自己的一段艰辛的历程,相信读过博士和正在读博士的博友,都有一段拼搏的经历,也都有一盏揣在心中不灭的理想之灯。尽管目前就业市场不如从前,但也正是历练自我的一个大环境,正如你认真读了这几十年的书一样,读书不仅仅给你知识,更应该培养你的信念、勇气和智慧,不要为一时的挫折和困难所吓倒,勇往直前永远是我们存在的形式,只要你依然拼搏,路从来就是需要自己拼搏出来的!
 
    顺祝2012年毕业的博士都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666-559771.html

上一篇:建议科学网建立“科学网博客超级群”
下一篇:参加“第三届中国物联网大会”的一些收获
收藏 IP: 222.134.133.*| 热度|

59 陈安 金小伟 吕喆 许培扬 李学宽 朱志敏 吴松芳 杨洪强 刘用生 闵应骅 唐久英 刘洋 任立伟 陈应泉 杨洋 周炜 谭军 张玉秀 李力强 于锋 赵建华 曹建军 吴锦宇 杨秀海 肖华根 李灿 李延勋 柳林涛 李哲 程万强 雍高产 邵明飞 曹凯 谢玉江 蒲生彦 张一帆 张骥 林中祥 郭桅 顾生越 杨月琴 唐常杰 刘云龙 仇文利 邱模炎 许洪光 杜振亭 neilchau hangzhou kaicn buer007 kexuegzz recovery xsongy A080120122 zmyu0 xuqingzheng skrain kuaileang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