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江的博客 Hanjiang Lu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hj701 研究兴趣: 物联网、智慧海洋、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及强化学习、无人集群协同智能

博文

尊重、自尊与文人相轻

已有 5377 次阅读 2011-1-6 14:36 |个人分类:思想沉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尊重、自尊与文人相轻 (罗汉江)
 
科学网的陈安老师、陈儒军和曹广福等老师,都讨论过关于文人相轻的话题。虽然相互看不起对方这种现象不仅仅在科研群体存在,但此类话题的确比较有趣,姑且也凑热闹说说这个话题。
尊重、自尊与文人相轻其实都是一个评价问题。人的评价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心的自我评价是自尊。人做事情都会先去寻找到理由,有了理由,才会坚持去做、或做后坚持,于是产生自尊。尊重是一种外部评价,你做了事情,赢得了别人的认可,感受到了人家对你的敬重,你就感觉到了别人对你的尊重。说要相互尊重,只是想建立一种秩序机制,即要首先尊重别人,然后才有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尊重和自尊不是完全一致的。有自尊未必一定有他人的尊重。他人的尊重依赖于对方复杂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评价人主观的因素。另外,很多处于奋斗状态的人,尽管自尊心很强,但由于没有很好的社会认可的成果,就不会轻易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尊重具有缓慢接受、认可,注重外在物质形态的特征。当然,来自精神层面的敬重,是最高形式的尊重。
其次,由于自尊主要来自自我的评价和调整,因此拥有良好健康的自尊有利于外界尊重的产生。一个人如果持续得不到外界的尊重,往往会激发自尊的产生,或者说“伤了自尊”的反应。人的自尊不会永远孤立存在于内心之中:人都是社会动物,必然要求既有自尊、也有他尊。因此,自尊必然最终要追求外在尊重这种形式。“知耻而后进”、“好男儿当自强”都是这种由外到内的影响的表现。
首先要有自尊才有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自尊的人就有机会将精力集中到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和事情上,比如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将“自尊”放到首位,时刻处于积极状态,坚持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我“产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收获完整人格的幸福感。当然,这种自尊的结果,毫无疑问,不论其最终结果如何,受到他人的尊重是迟早的事情。
文人相轻是一种外界评价,是外界尊重的一种表现。文人相轻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吧:文人更讲究“真”,因此评价会更细腻和复杂;文人更讲究发展、进步和探索,因此会更容易从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角度评价他人。他的科研水平高,你的却很糙,如何让他提起兴趣呢?文人比较率直(执着),更是“喜欢什么就说什么,自己看着好就是好”的评价范式;文人注重精神追求和精神体验,能一下子进到他“心”中的东西,评价会比较高。
至于文人相轻的坏处就不用多说了,其中主要的可能是不太容易欣赏到应该欣赏的东西、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团队等等。另外,只要尊重、自尊的矛盾不会消失,文人相轻也不会消失,虽然将来可能会有所减弱。
对于个人而言,永远会存在一个自尊和他尊的问题。由于自我的不完美性,如果想得到所有人的尊重是不可能的,因为客观上,得到尊重是最难的事情(心服最难,时刻心服更难。布什和奥巴马不是遭到仍鞋子吗?)。话又说回来,能够得到应该得到的尊重(外界评价和认可),他尊和自尊能够尽量一致而和谐,就能够追求到幸福,人生就有意义。也就是不要刻意追求他尊。当然,自尊要和社会正确的需求评价一致,因为人本质上还是需要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评价的(得到尊重)。
总之,在生活中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自尊,别人的尊重就不那么重要了(也就是不要太在意人家的评价,苛求人家尊重你。当然,前提是其自尊的结果对社会无害),这样自己会集中精力认真积极做应该做的事情,努力提高自己的“产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反过来讲,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尊重别人,比如说首先看到人家的优点,尊重别人并不难。不然,只有走文人相轻的老路了。
【1】   陈安,《做科研啥时候才会相互尊重》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01520
【2】   陈儒军,《文人相轻的劣根性何时能消除?》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9614
【3】曹广福,《文人相轻》,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183
 


“知识分子”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666-401612.html

上一篇:如何提升科研内功-----一边打仗,一边练兵
下一篇:博士为什么很傻?
收藏 IP: 222.134.133.*| 热度|

8 刘洋 陈安 吕喆 李学宽 侯成亚 丛远新 姜洪洲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