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公益咨询项目:数学小天才的读书指导

已有 4850 次阅读 2018-4-23 21:34 |个人分类:Book-W|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公益咨询项目:数学小天才的读书指导

王永晖


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公益咨询的想法,目前只有我一个人来承担,如果有感兴趣的数学家,以及其他跟数学相关度非常大的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方面),欢迎跟我联络,大家可以慢慢搞起来。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1998年山东大学博士毕业,师从展涛和刘建亚二位老师,硕士导师是西北大学张文鹏老师,他们三人均为潘承洞的博士弟子。博士毕业之后就一直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工作,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与国家973项目(科技骨干, 两次),基础数学专业解析数论方向,博士毕业之后,又在数论界老师们的指引下,继续研学了跟解析数论非常相关的自守表示方向,来北京后先是参加了很多年,后又主持了三届中科院晨兴讨论班。


自我感觉数学的水平只是皮毛,读书似爬山 研究如挖井,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一重重门槛,感觉自己一直还没有迈过心目中那道数学的门槛,而那些顶级数学家们,很可能是在他们20岁,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迈过了普通人一辈子都没有迈过的数学门槛。


自我定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接触到数学教育的原因主要是,从二十岁开始,就进行自我教育,希望能够搞懂数学,理解数学。那么,有了儿子之后,就把这么多年读书、科研的求学经验,反过来用在他身上。从儿子4岁开始关注他的教育,6岁开始逐渐进行一些数学教育,数数啊之类的,从儿子小学二年级开始,我不光教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带着几个孩子一块儿学,每周六一次,至今已经有5年半了。


人数很少,这样才能利大于弊(目前5人不再招生,除非是极为契合的特别情况)。


我们的几个孩子,虽然都挺聪明的,在班级上,甚至有的在学校年级范围,成绩也是数一数二,但是北京的牛孩太多了,我们的孩子,在数学水平上,肯定跟北京最顶级的那批孩子,还是有距离的。


我们的教法,可参照我们前面的博文,大致可概括为,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我称之为驱动型数学,以跟竞赛型数学相区别。我们的孩子因为能力有限,周六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驱动型数学,如果是数学天赋很高的孩子,吸收力强,自然可以二者兼得。


我们这些孩子,虽然时而有一些数学天赋的小火花闪现,但尚未形成稳定的火苗,火苗的颜色,估计跟真正的数学小天才,也仍然是有相当的差距的,所以,我教起这几个孩子来说,还是迎刃有余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背景说完了之后,现在谈到我们的这个公益项目。目前是非定期的,大家约好了时间见一次,如果双方感觉可以的话,就一年见几次,每次都临时约。因为我现在能力和时间有限,无法给数学小天才们提供一个定期的活动,本来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考虑到定期的讨论班,就不能光我一个老师,而应该是几个大学老师分工,把中学数学6年的课程分割,每人负责一块儿,大家一起研究,就不会那么累,现在凑不起来就只能等将来条件成熟再说吧。


另外,我自己的数学水平能不能指导数学小天才,也心里不是那么有底。譬如奥数题,像IMO级别的,我肯定是没什么研究的,而且未来也不会有太大兴趣,这方面就指导不了。像小教室的孩子们,底下也会自己做些小学奥数题,有些特别难的会挑出来到小教室来讨论,孩子们的解法,比标准答案的还要好,当然,他们的答案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也并不完善,仍需要我给些引导,但是,反过来说,正是因为孩子们的解法,即天赋的闪现,我才意识到那几个小学奥数题的妙处,孩子们反过来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我对数学教育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我们的数学教育,不是在办公室里面空想构思出来的,而是真正跟小朋友们互相接触,互相激发弄出来的。这些积累,我们这些孩子们走过的路,对于那些岁数更小,后面过来的那些数学小天才们,肯定是有相当程度的价值的。


再者说,先弄成目前这种不定期的咨询活动,对我的能力上的要求,也就没那么高了,方便的时候就来,觉得有收获,就每年来上几次,进行长期的学术跟踪和学术支持。


咨询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放到读书上,主要看一看,数学小天才是不是真把喜欢的那本数学书,读懂了。我毕竟是以数学为专业的,在这方面,包括对书单的了解和选取上,肯定还是要比普通家长以及普通中小学老师强得太多的,所以,应该还是有一定能力给予小天才们一定程度的帮助的,即使我本人不是数学天才,也尚未修炼到数学高手的境界,但当做他们小时候的某几步台阶,应该还是可能的。


咨询活动的准入条件,下面罗列一下:


1a.  确实是数学小天才,数学天才的标志是 a. 提出问题的能力, b. 专心数学的欣赏能力, c. 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天才,肯定是相对很稀少的,甚至比”超常儿童“的档次还要更高,我们国家在超常教育方面的顶级专家,施建农教授,对超常儿童的一个简化定义是,能够提前两个年级达到该年级的优秀水准。

     譬如我们小教室有个女孩,现在小学五年级,跟着其他三个初一男生一起学,学的还是初二初三数学内容,结果很多时候这个女孩的反应,比男生还要好。按照施建农教授的定义,这个女孩就可以算作数学上的超常儿童了,因为其他三个男生在各自班级都不弱。她是我带了5年半的,从小教起,幼儿园还没毕业就加入到我的小教室项目。

      数学小天才,则比超常儿童的水平还要更高,超常儿童只是提前两年,而小天才们,想到的数学问题,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即使是在小时候,也超过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水平,那就不只是一年、两年的概念了。

1b.  知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学高年级四则运算熟练的程度,其实初中低年级也仍然有相应内容,只不过现在因为小学奥数,往往都下放到小学生都会了。这样的孩子,如果数学天赋比较高的话,就可以开始代数学方面的训练,学习怎么用五大运算律去证明那些常见算法([1][2],学会这个之后,再学平面几何,就自然得多了。

       数学小天才,可能在特别小三、四岁的时候,就会展露出特殊之处,但这个项目,还是等到他们达到此种知识水平后再进行,对其数学天赋的确认,也就可以更可靠一些。

       三、四岁阶段的培养方案,请参考我们后继发出的计划书。

2a.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类似蔡笑晚(网络可搜其事迹)那样,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数学家/科学家,即,至少是要学到博士。那么我们从目标反推过程,就需要注意孩子从小把数学真正学懂了,此其一,孩子要真正具有以琢磨精神为基础的创新能力,此其二。 

       中国目前的博士人数,每年五万,占同龄人的0.25%,比例其实很低的,即使如此,其中很多理工科博士们也未必是数学超常天资。我们这个项目的数学小天才,如果家长仅仅把培养目标设定为考个好大学,而不是长期的科学研究生涯,其实是不值当的,因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就有相应的训练方法,

精英教育的思维与创造力流程:(探索+决策+展示+检查优化)×协作 

如果不是那个目标,那么有好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效率浪费,反之如果有了相应的目标,但是早期过程缺乏相应的训练,往往行到山处,力有不逮。

       譬如现在中小学教材改革,弄得数学教材越来越简单,背后原因是很多人不上博士的话,就没有必要学那么多,也没有必要把最基础的东西都真正搞懂。但是,教改的这个趋势也反过来造成一个问题,那些想上博士,有能力上博士的孩子们,在当今教育体系下,却获得不了好的资源,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展开的一个缘由,限于个人能力和时间,目前先局限在数学小天才范围,将来如果有时间,并且有更大资源建立一所学校/学堂&一个网站的话,就可扩大到愿意接受精英教育的更多孩子。

2b. 家长要非常重视孩子的日常体育活动,以及周末户外徒步活动,如爬山之类。这方面的理由,可以参考我们以前的博文,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进行高强度奥数训练?  更有效率地排除学习之后的大脑废物,这其实也是一种天赋。

        这些孩子因为是数学小天才的缘故,可能更愿意坐在家里看书,这时候,家长反而要逼着孩子出去锻炼,周末至少有一整天带着他们去徒步。这方面,我们的理念跟施建农教授参与的八中少儿班,及其主持的中科青云学校很接近,背后都有心理学、脑科学知识的支撑。

        孩子们将来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里面不仅仅有乐趣,也会有大量比例的枯燥工作,任何一个漂亮的工作,就像打开漂亮的电视机,背后的电路等具体器件,很多其实是枯燥的,且需高能量才能保持注意力。高智商的孩子,个性较强,也较容易失去耐心,不乏其中很多会缺少事业的专注和持久力。我们的应对方法,不是让他们从小在学术上找耐心,而是先通过徒步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生物性的耐心,等他们长大后再自然地迁移到学术性的耐心,这在中国武术上的说法,叫做不是以心练心,而是以武练心,很符合当今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知识验证。


上述四大准入条件,家长请自查真实后再联系我。我有幸接触过几位小天才的家长,发现这些数学小天才们的家长,其实内心压力也蛮大,生怕把自己孩子耽误了,所以总是非常渴望地去寻找各种好的教学资源。但是,光注重学习是不行的,需要通过体育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好的身体和性格。家长们自己,也需要像蔡笑晚那样,多看看科学家传记,领会其精神传达到孩子,要有那个境界。家长们能不能重视是个问题,我也不好多说吧,成年人要改变自己也蛮难的,只能是随缘了。


现在,我准备启动这个项目,不仅管上儿子参与的那个小教室,而且再开方便之门于数学小天才们,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真正能入我们这个门的,不是看学费,看得主要还是这些共同的理念,只要四大条件都满足,大家就可约好方便的时间,带孩子到我办公室来,聊上一两个小时,一年可以不定期地谈上几次,孩子每次有阶段性进步的时候,我可以帮着确认一下,以及后继学习的引导。


这里也说一下我对“公益”的理解。去年的春夏学期,我做了一个”三S平面几何“讨论课,(点击链接后在搜索框输入平面几何),除了我儿子外,还有5个男生每次都参加,当时也是做成公益的,不收费的好处是,孩子们如果觉得听不懂了,就随时可以不来,不用耗在那儿耽误时间;面试的时候,因为不跟收费挂钩,我们也可以单纯从学术水平考虑,能力不够的就直接不招。


结果是,这5个男生一直都坚持下来了,每周一次,总共有14次吧,孩子们家都挺远,来一次路上花的时间很多,求学不易啊。 学期结束之后,这5家家长里面,只有一位家长,买了比较贵重的礼物送给我,其余四家,没有任何表示的,等于零。


按理说,孩子们也都每次来了,那肯定是受益了吧,如果他们去外面的培训学校不是也要交学费么,更何况,他们到哪儿找一个大学数学教授给他们孩子引导数学,他们也找不到外面任何一个培训班,采取的教学形式是研究生讨论班规格,孩子们上台来讲书上定理,老师在下面点拨和把关,从而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树立了真正的能力。


不是钱多少的问题,主要是个心意吧。


公益活动,并不是从事活动的这些老师不要任何津贴,我的理解是,老师教学还是要有津贴的,但是呢,中间不要有机构的那种剥削活动,不要因此产生什么亿万富翁之类,这样成本可以降低,学术可以纯粹。如果进一步能做到,开学不收学费,学期结束,家长们自觉自愿缴一点,就更好了,可以根据自家孩子收益和自己经济条件,每家自己决定付出一些,那些上完了整个学期,又一点费用不缴的,在这种机制下表面上沾了便宜,社会么,容许这样的人存在,沾就沾吧,只要孩子受益了就好,不计较了。


不过,我对中国人的善良,还是有信心的,去年那几家忽略了,也不见得是什么本质性问题,未来吧,每个人的觉悟,有迟有早。公益心,在中国还是有走下去的人心基础的,当时也是我们人数少,范围小,而且主要是我只有一个人,也不是什么组织,没人帮我跟那些家长们呼吁一下,总不能让我自己跟他们说吧,我还是得把心思放在学问上的,其他杂事少操心。


我之所以去年平面几何教学不要津贴,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儿子也在那儿学,其实相当于给我儿子找几个伴,大家互相促进,不收费,目的可以更纯粹,就是为了儿子。


现在发起的这个数学小天才的读书指导,每次也会是不收费的,几次之后,甚至几年之后,如果家长们真的感觉受益,觉得确实收获很大,愿意用津贴给老师表示一些心意,结合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多少不定。


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之后,形成捐款机制,将来做这个咨询活动的数学家/科学家,如果不光是我一个的话,才能更长久,师资更多一些,也才能最终做成国外那种定期的周末讲座。现在数学家/科学家们,研究经费也都挺充足,不指望这几个钱,主要还是那个心意,人之常情,都是不愿意教那些爱占便宜的,光有知识,没有感恩之心,教了也没用。


我们不要假定这个世界上有道德圣人,大家每个人都做普通人就好了,以普通人的心情,真正把事情做好。我相信把这个道理讲清楚,大多数家长还是不会去沾教师劳动的便宜的,我们社会若能形成各种良性循环的小组织,国家实力才真正强大。


联系电邮:  taiji.yonghui.wang(圈a)gmail.com   每信必复,如果几天内没收到回复,请再发给我一次。


附注1. 因为本项目属于公益性质,所以来访学生没有绝对的隐私权保护,我们的隐私权保护范围,仅限于:不会在网络公开孩子和家长的真实姓名,用小名替代,也不会在网络公开带有孩子(家长)头像的照片和视频。除此之外,像孩子的年级,性别,个人学习特点,相关学习背景(删除明显个人信息),以及我们给予的评估和相应教学指导,如电脑白板上的公式推导录屏,我们都保持公开于网络的权利,用于推动与推广数学教育。如果家长特别注重隐私权,只想自己有所收获,而不希望将这些资料与社会分享的话,那就得专门给我们声明,以免不必要的误解。如果家长希望强调绝对的隐私权的话,就属于应该付费的咨询服务,价格会非常高,毕竟请一个大学教授来指导/引导孩子数学学习,也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会尊重家长的选择,事先讲清楚就好。


附注2.  如果条件许可,或者将来条件许可,可以针对偏远地区的数学小天才,通过网络指导,其形式为:

大学教授的网络课程(以教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数学小天才与当地志愿辅导老师

数学小天才将这些课程内容,再重新讲一遍给当地辅导老师

其好处是,大学教授影响的不仅仅是这些个数学小天才,同时也指导了当地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在带领孩子们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延伸阅读:

万分之一教育的战略思路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进行高强度奥数训练?   中学生为什么要开始培养数学上的读书能力。


参观夏威夷珍珠港,感悟钱学森之问 日常身体锻炼,周末徒步爬山,其中的一个道理就是有助于冒险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1110551.html

上一篇:数学教育研究生的研发资料:初中数学教学框架(大纲)
下一篇:数学天赋的一些检测资料
收藏 IP: 106.39.61.*| 热度|

2 尤明庆 范会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