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c009 我本布衣,躬耕在希望的原野上。

博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逻辑

已有 8583 次阅读 2012-7-26 18:05 |个人分类:躬省力行|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学笃行

中国人的思维或逻辑常常是用来批判的,似乎国人甚至国文都是没有逻辑可言的。若真是这样,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言必然也是没有逻辑的;而这句话若还是有几分道理和逻辑可言,则批判国人或国文的之逻辑必然不妥,至少需要做一番反思。其实关于国人及国文逻辑的认识,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有段话非常精妙:“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辩;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可是,现实中是否还有比黑格尔走得更远的呢?我想总还是有的,即便是知汉语也不必责,也或者是断章取义,也无足怪。为什么这么说呢?国运不济,文化自然一道式微,国人的自信也与之一并低迷,看自己则一无是处,对自身的文化妄自菲薄确实不必责、不足怪,此其一。而即便是不妥切的批判也总有几分益处,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批判本身至少也是见到了自身的不足处,也看到或学得了他人的长处,亦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其二。概括起来说,一个是大势所趋,一个是情形所致,而这恰恰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所蕴涵的深刻逻辑。
为更好的理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的“势”与“情”,有必要对句话的出处作一番考察,而不必纠结于诸多断章取义的论调。这句话出自李康散文《运命论》,文章开篇就表达了“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的观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断言这是唯心主义之类的观点,或许是吧,且不必在这里争论这个问题,好好研读下这篇文章再下结论不迟,总不能够别人花很久的工夫写的东西,自己瞄一眼就想当然吧?不过对概念一知半解的,用起来却掷地有声的人却不在少数,而不能够认真的读书,甚至于一篇哪怕只有上千字的文章,也已经不是我一个读书人的通病了。那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阐述自然现象吗?是的,但并不停留于此。在这句之前有一段文字论述的是“乐天知命”,不过依然不要误会这话的意思,误读了恐怕连个“乐”字都做不到,更不要别的了。这里说的是“遇之不怨、居之不疑,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势”,当然文中指的是“穷达如一”的大势。接下来才是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不是消极避世、随大流呢?再看后面的论述:“前监不远,覆车继轨。然而志士仁人,犹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将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风波于险途;求成其名,而历谤议于当时”,这里言的更是一种“情”,不过是志士仁人的“至情”。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许文章本身的逻辑未必就是思维的逻辑,而思维的逻辑也未必就是生活的逻辑。接下来我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刚认识这句话开始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我并不确切的知道我什么时候认识这句话的,但是若按照正常的逻辑来推一定是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至少在那之前的教材上是没有那句话的,我也没有机会看什么课外书,那一年唯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在外婆家的老房子里扒拉出来一本成语词典,我也没有特意的去背过上面的任何一个词,但却每天抱着它,直到把它抱熟了,也基本上算是背掉了。如果没有记错,也就是在那时候认识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其实我还记得那本词典的第一个成语应该是“哀兵必胜”,我还琢磨了老半天,为啥哀兵就必胜呢?还有就是我看到了“莫须有”,咋个这个三个字也是成语啊?当然词典上也有八个字的成语,当时应该是都留意了的,不是八个字的成语并很多,还记得有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也是看那本词典才知道其中的八仙是哪几位的。不过在我的印象中,每看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总会不经意的想起“近水楼台”和“向阳花木”来,后面这两个词出自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在我的脑海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跟“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两句诗好像就是一体的。当然这句话里我怎么也理解不出消极避祸的意思,就是有关“锋芒毕露”遭人妒忌的联想也还是比较少的,不过从逻辑上讲是可以引申出上面的意思来,但我总是感觉牵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木秀于林”的时候,对于自己或朋友若是遭人嫉恨或自己过于张扬,总是安慰自己或宽慰朋友这都是自然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总没有告诫自己说“不要那么突出”,或跟人说“谁让你那么优秀的”,若如此倒很不合逻辑了。这句话上在生活上是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中也蕴涵着“情”、“势”的逻辑,或顺其自然,或泰然处之。
最后,还有一个如何面对“木秀于林”的问题,这里不深入展开了,但有两点意思:一个是不要盲目的崇拜,要有自己的自尊;一个是不要无端的嫉恨,要有自己的自信。个人的自尊就是一个民族的尊严所在,而个人的自信也是一个民族信心的源泉。至于如何“秀”,有这么两句话可以与之共眠:唯有俯首,才能抬头;唯有埋头,才能扬首。《中庸》中也有这么几句箴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当年我大学的校训中的“博学笃行”即出自其中,不过很多人最多也就是能够背出以上部分,至于后面的话或不甚了然,那就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可以看出这段话也是非常有逻辑的,无论是做事、做人、做学问都可以沿袭此道,这也是一种“情”、“势”。
至于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又怎么样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0882-596135.html

上一篇:少有人走的路
下一篇:八声甘州 少年游
收藏 IP: 123.84.41.*| 热度|

7 陈湘明 陈安 张玉秀 曹聪 林中祥 苏力宏 余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