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办博苦乐 倾听博友意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学网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

博文

救灾信息系统SoKNOS

已有 6987 次阅读 2009-3-5 17:17 |个人分类:业务探讨|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注:科学网副总编辑何姣受德国“创意之地”项目邀请,于2009年2月24日至3月4日访问德国IT与通讯行业的企业研发中心及科研院所,并参观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全球最大的ICT行业会展。
CeBIT一向是ICT公司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的好机会。德国软件龙头企业SAP就在今年的CeBIT上推出一款救援信息处理系统——SoKNOS。我觉得对多灾多难的中国特别有借鉴意义。(事实上,在SAP总部听他们演讲的时候,第一页Slide就是2008年全球十大灾难,我很郁闷地看到中国就占了两项,四川地震高居榜首。)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救灾系统都分散在各个国家部门,比如中国就涉及消防、公安、军队、医疗、地质、水利,等,还有各类研究中心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等等。决策者通常需要在灾难发生后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灾情,事实证明,确定灾情所花费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之后的救援方案和效果。
 
但是救援部门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信息海量、形式多样,而且非常分散,很难集成,更不用说同步更新,模拟不同救援方案的效果,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备选的救援方案了。
 
SoKNOS的目标就是在不需要大规模投资建立全新的高度统一和集中的信息系统的情况下,打通各种救援单位人力物力资源的信息通道,使其成为决策者可以信赖的一个共同的平台。
 
这个看起来非常艰巨的任务被分解成了几个部分:
 
1. 创建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总体框架结构,也就是建立一套通用的方法和程序。
 
2. 创建可以机读的语义系统,也就是一个单元的救援行动能够转化为被其他单元自动读取并理解的代码。
 
3. 创建对使用者友好的操作界面。
 
4. 高度可靠、安全,需要时可以自我纠正。
 
5. 强大的信息整合处理能力。目前在一些诸如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可以做到利用传感器确定建筑物的尺寸和防方位,救援人员均配备移动通讯和定位装备,计算机可以生成三维地图和各类三维图像,可视化程度高,加上民众用手机拍摄的受灾现场图片等等。所有这些来源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需要得到自动化的处理,所以SoKNOS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兼容性。
 
 
3月2日我们在SAP研发总部观看了一段产品演示录像,后来在CeBIT又观摩了它的大屏幕操作系统。录像演示的是德国重镇科隆在长期遭受暴雨后,附近河流水位上涨,面临溃坝的危险,威胁到一家化工厂。正在进行应急处理的部门包括消防、水利、环境、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科隆市政府。他们迫切希望知道何时何地有溃坝的危险,万一溃坝会冲击哪些地区,受灾程度如何,需要转移多少民众,布置多少救援人手等等。在SAP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计算机自动收集和分析了各类数据,比如降雨量、河流的水位、警戒线、地形、建筑物、人力资源等等,并且模拟各种救援方案的效果。录像的最后,科隆消防局局长现身说法,证明说这套系统帮了他们多大的忙。
 
我一边看演示一边想,这种系统在发达国家可能更容易发挥作用,比如美国加州应对地震,新奥尔良应对Katrina飓风,中部平原应对龙卷风,因为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有大量高质量的可靠信息可供采集和分析,而且网络保持通畅。
 
至于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四川地震,南亚的海啸,孟加拉每年季风带来的洪涝灾害,恐怕在可见的将来都难以应用,这些地方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备,SoKNOS只能是空中楼阁。
 
不过我想即使如此,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一些地方还是可以尝试一下。比如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主要侵袭的就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
 
SAP的这项研究得到了ICT2020/Research for Innovation 的资助,资助总额一千零八十万欧元,项目期限从2007年6月到2009年年底。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查一下SAP研发总部的网站,也可以联系SAP媒体部经理Iris Eidling, (iris.eidling@sap.com),或者SAP的董事Claus E.Heinrich教授,(claus.heinrich@sap.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218559.html

上一篇:博客留言板使用帮助
下一篇:科学网是独立的——答李小文博主并告各位博友
收藏 IP: .*| 热度|

3 黄富强 刘畅 liangyalan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