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真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crm 我是一个杂学者,涉猎学科多而杂、浅而不深、博而不精。

博文

在未成“master”之前——与新春的寄语

已有 2837 次阅读 2012-1-23 17:45 |个人分类:科学论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方正, class, center, master

一位学生朋友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他的信条,而我永远是他们的榜样,相信新的一年我会有新的开始。

其实,他不知道,之前我才看了纪实栏目《大师》(即英文的“master”),主要讲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位是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一位是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在家人和朋友的述说中,这两位的“大师之路”截然不同,尽管二人生前都已成名。关于黎锦晖,现在已然很少有人知道他了,他既是儿童歌舞音乐作家,又是中国流行音乐奠基者,分别写有《麻雀与小孩》和《毛毛雨》等开山之作。而他并非音乐界的学院派,实打实地是一个外来“闯入者”,还主编了《小朋友》周刊。他的作品曾经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人们从中受到了教益,也得到了欢乐。他被深深地定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解放后仍在那儿了结了余生。

不是说,以前我们便称黎锦晖为“master”,准确地讲,这一头衔是现在所赋予的。

关于陶行知,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到美国留过学,是一位著名的教授。他亲眼目睹了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整个中国都处于嬴弱之中。要兴国,得靠教育;要救民,得靠教育。于是,他走进了南京市郊一个叫小庄的村庄,开始了他的平民教育运动。他改“小”为“晓”,寓意“光明”,使小村庄变成了中国教育的实验田。

在历史的影像资料中,我不止一次看到,他落款的名字是“陶知行”。可后来为什么改名了呢?我想这与他的思想转变是不无相关的。先知而后行,这是智者之虑;先行而后知,这是行者之思。知与行,孰先孰后,无不考量着我们想要做一个怎样的人?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社会即学校”,社会是我们最好的大学堂;“教学做合一”,教和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要会做。这些教育理念和思想,恐怕我们今天都未真正做到。这说明中国不乏先进的教育思想,所缺少的是去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写到此,我不禁又想起那位学生朋友的话,他说我是他们的“榜样”,我自己却不知在哪方面可以为之?我们的习惯是,“榜样”是拿来学习的,“master”是用来敬畏的,从“榜样”到“master”,意味着那谁与我们的隔离。

我知道,我断然不是谁的“榜样”,我也断然不能做“master”,我须先走着再说。

 

2012123年初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631-531188.html

上一篇:人在“悬崖”边——观电视剧《悬崖》
下一篇:到山上去
收藏 IP: 110.200.219.*| 热度|

4 王涛 王华民 黄锦芳 czhc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