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计算机的现象学分析之四

已有 3471 次阅读 2010-7-10 20:54 |个人分类:量子现象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定义, 计算机, 现象学, 赛博空间

 吴国林
计算机在翻天覆地改变人类历史的方面还是在它的互联网运用和多媒体方面,此时的电脑将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如电视或汽车可有可无的普通技术物,而是深深地改变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的关键综合物。计算机不仅把每个人置立与同别人的更加紧密的网络中,而且也把每个人周围为他服务的技术置于以他为中心的网络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以计算机为纽带的互联网给人类重新揭示了更为本真的世界,也为我们重新展现了人类的本质。
一方面,计算机成为一张我们用来联系世界的信息大网,它使我们发现了很多世界中的新奇事物;另一方面,因为它的网口大小,使我们错失了很多东西。使用计算机就如同我们通过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望远镜来观察这个世界。有了这个望远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早先看不到的世界和景象,但我们同时也把一些东西给遮蔽了,我们在用望远镜来观察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盲域是我们所不宜察觉和很难观察的。
赛博空间是cyberspace的音译。cyberspace 可以看作cybernetics与space的复合,表示受控制的空间。目前也有人用电脑空间、电脑化空间、网络空间等来翻译cyberspace ,但是,这种指称仅突出了该空间的物理性质,而没有揭示出Cyberspace超越其物理性质之上的那种特性。
赛博空间的物质基础是由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的是芯片或CPU。芯片的不断升级开发,都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芯片本质上就是知识的凝结。软件则是由按照一定的科学语言规则编写出的各种程序组成的,即由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组成的。
因特网(Internet)通过TCP/IP协议来连接不同种类的计算机,使它们之间能够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传送和处理。在因特网上做事,地址是至关重要的。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称为主机,每台主机有一个地址,称为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IP地址是唯一的,它由因特网IP地址有关组织统一管理。域名与IP地址是一一对应关系。因特网上有各种服务。其中环球网(WWW)是当前因特网上最受欢迎的信息服务。因特网还包括FTP、E-mail及BBS等。在WWW上,有超文本、超链接和超媒,有统一资源定位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URL完整地描述了因特网上超媒体文档的地址,比如,http://www.gznet.edu.cn/index.html。这种地址可以是本地磁盘,也可以是因特网上的地点。地址的访问可以是相对的,也可以是绝对的。
在物理空间中,当我们寻找一个地址时,总是路径依赖的,即前面的走过的路径会影响后面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而在赛博空间中,当给定了地址或URL后,由于信号以光速传播,计算机的游览器就会自动去寻找地址或URL。当网络中的某些节点出了问题,它通过别的节点去寻找地址,这也是因特网不同于其它网络的关键思想。1958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建立的国防高级研究谋划署DARPA,在1969年制订了一个规划: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美国通信网络连接地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网络,这个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毁都不影响其它节点的工作,在此网络的基础上演变成因特网。而原有的电、电报和电话等通信网络只要摧毁了中央控制,整个网络就被摧毁了。可见,网络具有多路径的特点。
从物理基础来说,赛博空间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实在。赛博空间就是由许多的计算机通过联网形成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处理总是有相对应的物理过程,传播的是电磁信号,或是场信号(交换的是光子)。
赛博空间与一般的由过去的机器等形成的电磁网络(如电信网络等)的最大区别在于:赛博空间中有软件在运行。离开了软件就不可能有赛博空间。一台计算机的客观运行状态除了受其硬件制约之外,它还要受到软件的制约,软件中的知识实际上成为计算机客观实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同性质的软件对应着计算机的不同客观实在状态,即科学知识构成了赛博空间的一个最重要部分,知识能够在赛博空间中自由运动。
为此,我们把赛博空间定义为:以计算机与计算机互联为基础,通过知识与有关规则形成的人与计算机共同构建的(实时或非实时)空间,实质上是科学知识在一定规则下形成的空间。科学知识的广延形成了赛博空间。科学知识的实在性决定了赛博空间的实在性。[i]
 


[i]吴国林,赛博空间的实在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8-12。
吴国林,论知识的客观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6):37-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342880.html

上一篇:足球、技术理性与西班牙队挺进世界杯决赛
下一篇: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论据
收藏 IP: .*| 热度|

1 赵国求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