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成功主办第四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

已有 3027 次阅读 2019-7-4 16:53 |个人分类:学术会议与讨论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诠释学, 量子诠释学, 诠释学, 后真理, 后真相

 吴国林

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与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哲学与科技高层学术论坛”于2019517-19日在山西大学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当代科学阐释学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哲学部主任赵培杰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山西大学、东华大学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部主任赵培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与华南理工大学肖峰教授主持了全天的会议。






张江教授对论坛做了大会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表示出对科学阐释学未来发展的期望和支持,同时提出了三个在科学阐释学研究工作的关键问题:第一,在科学哲学研究过程中对确定性的追求是整个学科的核心和主题。第二,在科学技术哲学的论域中应该使用“阐释”还是“诠释”,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第三,对量子世界是否存在的确定性问题,是该学科亟需解答的问题。最后,张江教授对科学阐释学的学科发展给予希望,希望像后现代、后真相这样的一些概念,我们能给出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定义。而在科学阐释的一些逻辑上,给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公理系统和运算规则,更希望能有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哲学,量子哲学,量子阐释学。

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所长吴国林教授做了“从当代量子理论看诠释与阐释的关系”的大会主题报告。从汉语和德语词源含义出发,分析了诠释和阐释概念翻译的合理性,并且论述了诠释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上的三次转向,认为其第四次转向将会发生在微观自然的研究领域。量子力学具有诠释学的性质。常规科学的很多概念和指称等用科学的因果方法是无法解释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既要有诠释也要有阐释,同时还需要掌握诠释的技巧来说服人。当代科学真理正在走向本体论真理和认识论真理的结合的“后真理”。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所长高策教授做了“后真相科学阐释”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就主题论述了四个问题:后真相和科学阐释在哲学中是如何产生的;后真相科学阐释提出的背景;后真相科学阐释概念是否能形成?后真相科学阐释究竟有没有意义?后真相实际上开辟了一个阐释的新路径,比真相时代的理论更具有阐释力。









nEO_IMG_2.jpg


华南理工大学肖峰教授做了题为“认知的算法阐释——一种关于认知的科学阐释”的报告,从算法的角度来阐释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要看到认知和算法的相关性的相关阐释、算法介入认知并且对认知产生影响的因果阐释以及将认知过程客体化、对象化从而将其映射到一个客体上进行观察的机制阐释。用算法来阐释认知,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的认知是可以算法化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李宏芳教授作了题为“量子信息时代的物质本源和结构实在阐述”的报告。用量子理论来理解现在的世界本质和我们所处时代的结构信息和物质的关系。实在的终极本质是信息性的也是量子性的,可以说是量子实体孕育出了世界万物。在量子世界中,量子比特既是信息载体又是信息实体,两者具有一体性。

山西大学赵丹副教授做了“后真相时代的量子本体论诠释”的报告。后真相时代的本体论诠释观点则充满了对立,经验表象对本体论诠释的确定性形成约束,要理解本体论包含的不同程度的物理可能性,或许只能采取瑞士军刀式的进路。

东北大学文成伟教授做了“哲学诠释学视角下高技术伦理的阐释”的报告,研究技术伦理“理解”和“接受”的条件和特点,展开历史性的视域融合研究,揭示技术伦理的形成条件、基本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刘尚明副教授做了“论作为诠释的技术”的报告。认为技术的诠释有三种方式,技术作为对象;技术作为工具;技术作为解蔽。从生存论—存在论上来说,作为解蔽的技术为作为工具的技术奠基,并由此为作为对象的技术奠基。

山西大学程瑞副教授做了题为“20世纪物理学方法论革命及其科学阐释学意义”的报告。20世纪物理学的方法论革命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结构存在和延续、发展的过程,为我们理解科学、解释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性基础。

山西大学乔笑斐博士做了“后真相技术阐释”报告。在后真相时代,客观真相效力的减弱,好多标准难以按照决定性的标准来构建。科学和技术的阐释,是其他领域进一步阐释的基础。技术阐释的核心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要求不确定性。

山西大学冯晓华博士所做的“从对称到超对称再到对偶——现实世界瞥见遥远普朗克尺度的一扇窗”。认为在一个没有直接实验的后真相时代,我们可能要接受承认“间接实验+认识=获得的是真相”,而不是一味坚持直接实验。

华南理工大学罗栋博士做了“广义协变性诠释问题”的报告。物理学理论本身兼具经验、代数和几何学三个层面的内容,广义相对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是从以上三个层面复合推进的结果。不同进路的诠释的复合更能揭示广义协变性的意义。

山西大学王凯宁副教授做了 “科学解释的确定性”的报告。科学解释确定性的两条思路,认为在论证确定性的时候要需要区分实然与应然,注意确定性规范,还有要与文学阐释比较。

华南理工大学的彭小兰副教授做了“道德与阐释”的报告。由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问题阐释切入,阐释涉及到民族性和现实性的问题。道德的阐释十分重要,阐释采取的范式会影响最终产生的结果。阐释是一种互动,具有公共性,真理性和参与性。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刘小青做了“技术人工物何以是艺术品”的报告。分析了技术人工物成为艺术品的条件;形式因素与象征因素。

张江教授为会议做大会总结,他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高质量,认为会议上的报告讨论开辟了一些新的窗口,启发我们的思路。但同时指出对一些我们经常引用和使用的基本概念和看法,还应该有更深入的确定性研究。

最后,吴国林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与展望。肯定了会议的高质量,同时对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对会议主办表示感谢!本次会议讨论的问题集中,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突破性,为科学阐释学的发展做出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论坛中,将组织更小规模、更小主题的讨论,不搞人海战术,站在国际前沿将问题引向深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1188073.html

上一篇:游与思 :世界第一长粤港澳大桥
下一篇:第四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的正式通知
收藏 IP: 183.62.57.*| 热度|

3 郑永军 马德义 王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