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x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an

博文

something about 行为生态

已有 2656 次阅读 2011-7-2 17:5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

许多人认为,行为,是多变而不定的,而生态学中,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对行为进化的研究,同样是飘渺不实际的,不仅觉得行为的研究困难重重,而且觉得,意义不大。

诚然,行为这种东西,不像形态特征,或者生活环境,是确确实实看的见摸得着,能够明确的记录定性定量,它是运动变化的,瞬时的,而且其标志与记录,也仅仅是在有了现代的记录工具以后,才能够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能够一次次重复。

因而,在行为这种有着巨大的个体间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环境,又很难进行明确的分类的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就参杂了太多主观的东西,因而,不仅在行为生态学中,很难提出一个明确的定理或结论,就连其一般的研究结论,也常常不被现在的主流专家认可,对于实验的过程,有诸多质疑。

因而,真正从事行为生态,研究动物某一行为意义及进化研究的人,已经不多了吧。在现在这个追求效率与结果的社会,在同样只认可论文和项目的科研界,行为生态这种不实际的周期长过程慢的东西,是越来越不受喜欢了。

可是,行为的重要性,有多少人真正看的清呢

当然,我也未必能看清,对于这种主观的东西的主观的见解,本身就充满了主观性。而我也不过是一个在动保混了四年又面临转行的小学生,在此浅谈自己的想法,围观者有言论自由,能批评指正以防止我进一步误导大众的,具双手双脚欢迎,吐口水的,无视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个人观点,行为的进化,是最虚无的东西,却也是最关键的东西。

说他虚无,很显然,我们无法知道,已经成为化石的动物,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行为,仅仅观察现在的动物的行为,也只能说明,他们是以什么方式生存而已,貌似,跟进化两个字,根本扯不上关系。

实则不然。

第一:虽然,我们无法观测到远古的动物,有过什么样的行为,但对于现在的动物,我们可以观测到其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行为模式的动物类群,或群体,他们不仅是简单的行为模式不同,重点在于,他们为什么采取这种行为模式,他们在生理生态上的那些特征决定了他们行为模式的不同。采取这种行为模式,又让他们在生存竞争中有了怎么样的优势。进而,在进化中,这中行为模式得以保留至今。

行为,不仅仅是后天的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先天的遗传因素。虽然看起来,遗传基因的变化,跟后天的行为(此处指正常行为,而非由于异常遗传疾病造成的异常行为)难以联系在一起,或者说,难以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行为不仅仅是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长辈群体处学得的,而是先天就决定了的。简单的说,遗传的不同,一方面造成动物身体结构的不同,而即使是身体结构的细微差异,也会影响到后天动物行为的表达;另一方面,遗传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是会造成大脑结构、运作方式的差异,而这显然会直接影响到动物行为的表达。具体的,涉及他人科研机密,就不提了。

第二,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以分为简单的几个类型。一是生存,二是繁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这两个目的服务的。而再具体细分,恕我才疏学浅。但此处想说的是,动物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的。其一种行为类型的模式,会影响另一种行为的表达。而且,不同类群的动物,在这两种行为类型的行为模式选择上,显然是有差异的。一种行为是怎样影响了另一种行为的表达,两种行为,又是怎么样协同进化以成为今天的模式。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形态、生理上的进化,最终如何与环境产生互动,是通过行为。行为是连通动物个体变化与环境的通路,也是环境对动物个体变化反馈的通路。说的有点费解,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说反了,简单点说,动物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个体适合度的差异,如何在这种环境变化中显现出来,是通过他们行为的不同。当然,也有不通过行为表达的适合度,比如像植物那样,看起来是没有行为的,但在动物中,大家要知道,为何神经系统这么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他能感受环境变化,更是因为他能支配躯体对环境的变化产生应答。这里,人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身体结构机能上来讲,人类与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相比,没有多少优势,跑的不快跳的不高,没毛不抗寒,出汗不扛旱,但人为什么能有今天这牛逼的地位,是因为他有其他动物所么有的复杂行为,用行为的复杂精细弥补了身体结构的不足,当然同时,让身体更加脆弱。

个人对行为进化的理解,大体如此,只希望能为当今不甚景气的宏观生态学科研界,点一星星之火,也聊以抒发小可对生态,对动保的一颗红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287-461591.html


下一篇:体温37度
收藏 IP: 222.140.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