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zhang

博文

中医摸脉摸到的究竟是什么?

已有 8133 次阅读 2018-6-23 22:26 |个人分类:新观念|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一篇文章我们专门讨论了测量血压时听诊器听到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讨论中医摸脉摸到的究竟是什么了。

  介绍黄兰英的一篇综述文章。看看在这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中医脉诊国内外研究进展

黄兰英1,2 陈静3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1203;2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上海 201203;

3 上海交通大学普通物理教研室,上海 200030


摘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Medline、Pubmed 等数据库中2014 年以降的脉诊相关文献,从古代文献研究、脉

学理论研究、脉诊临床研究、脉诊客观化研究、脉诊标准化研究、脉诊教学研究这六个方面,对近几年来中医

脉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一个简要回顾。


    

   中医诊断疾病讲究四诊合参,就是充分运用人体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用眼看、耳听、鼻闻、

口问、触摸等方法去搜集疾病信息,并经过综合分析,以得出主要病因及相关证候。中医望、闻、问、切四诊

中的“切”多指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关于脉诊,自古就有一句名言叫做“心中了了,指下难

明”,可见相对于其他三种诊法,脉诊就显得更令人难以把握。虽然如此,由于脉诊在中医四诊中不可替代的

地位,从古至今,对脉诊的研究层出不穷。除了文献及临床研究外,很多学者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脉诊研究

中,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Medline、Pubmed 等数据库中2014 年以降的脉诊相关文献,对近年来中医脉诊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古代文献研究

   陈氏等【1】系统整理古代史书以及先秦传世医学文献及出土文献中相关脉的内容,分析血脉、脉气、经、脉象、切脉不同概念在早期中医理论范畴的衍生与运用。姜氏等【2】对《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分别讨论年份、季节、月相、昼夜等对脉诊的影响。麦氏【3】对《难经》浮脉的形态、正常表现、临床意义等的描述进行了整理及探析。李氏等【4】采用《伤寒论》中“脉沉”相关条文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以方测证和以证测机探讨“脉沉”的病机本质,结果发现“沉脉”所主的病机有属里虚证者,有属里实证者,也有属里虚兼表证者。黄氏等【5】就《脉经》提出的“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进行探讨,认为这句话从“精神与形体的关系”这一新角度进行理解,或有一定现实参考意义;王氏等【6】对《温病条辨》中重症温病的脉证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重症温病脉象多与普通温病脉象不符,如本应“实、数、大”等脉象,而在重症中则表现为“虚、缓、迟、细、沉、伏”等脉。

  2 脉学理论研究

  近年来,脉学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脉相关哲学思维研究、脉象脉诊的形成研究、脉位脉形研究、脉诊可靠性研究等。袁氏【7】从哲学角度分析脉学的科学内涵,提出脉诊内容不仅包含人体解剖结构信息,还包含气化功能结构信息,从而提出“脉象气化结构”原理;方氏等【8】以“多维思维”作为契合点,浅析脉象中包含的具体性、系统性、深刻性、全面性等多层信息。贾氏等【9】对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目前仍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原则并以此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原因。崔氏等【10】从解剖入手,分析寸口脉的生理性解剖位置变异及其临床应用。滕氏等【11】从现代多学科视角下,对脉诊信息来源和传递的过程进行诠释。澳大利亚比尔顿学者等【12】搜索了医学数据库中调查人工脉诊诊断技术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对12 项相对合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脉诊的可靠性主要受感觉的复杂性以及手指感受器敏感度的影响,对此提出未来研究脉诊可靠性的策略包括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诊脉、用类似的技术培训及经验来控制测试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研究等。

    3 脉诊临床研究

    3.1 名中医临床脉诊经验总结如于氏【13】列举了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烧心”与“中风”两则医案,研究其平脉辨证、以脉定证的临床诊断方法。张氏等【14】总结了建国以后广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甄梦初先生肺痨脉象心得,在痨疾未发现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但无发热潮热之时,脉象可出现右寸外侧沉弱状似凹陷,反映出寸脉外侧血管张力不足,且欠充盈的特征性变化。苏氏【15】介绍了出生于六世中医世家的全国名老中医萧汉玺主任的脉诊特色,萧老认为诊脉时首先应当确定左关脉的部位,主张脉诊详辨寸关尺脉象。陈氏等【16】总结了张西俭老师的脉诊经验,分别为以脉气脉质统领脉象,脉象分析应以病机分析为基本点,寸口脉三部九候与脏腑经络三焦配位作上下表里轻重对应,取消左右分位。桑氏等【17】介绍了金氏脉学通过脉形实现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的方法,指出定性诊断对判断占位性病变十分重要。黄氏等【18】总结了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分别阐述了脉诊的规范操作、脉象的特征体系、脉诊疑难问题的解决、脉诊应用的推广等。

    3.2 个人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付氏等【19】认为脉诊对于诊断患者的心理情绪状态具有望、闻、问三诊所不具备的优势,应将脉诊作为探

释心理活动及思维状态的首选。李氏【20】通过对外感和内伤头痛中各单纯证型头痛病因病机的分析,归纳出其主要脉象,为临床辨治头痛提供一种新方法。郑氏等【21】论述了如何运用脉诊来指导中医肿瘤的辨证论治,指导方证与治疗,揭示预后与转归。王氏等【22】从弦脉的脉象、主病,探讨左弦脉反映肝病的临床指导意义。江氏等【23】通过对《灵枢》的整理以及结合个人体会,对脉诊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精神科医师里昂·汉默【24】,自1974 年开始师从丁氏内科传人沈鹤峰医生,对其脉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创制了一套“沈—汉默氏脉诊系统”。

   4 脉诊客观化研究

   脉诊客观化,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方法,客观地分析诊断脉搏信号,国内外学者从事脉诊客观化研究已有70 年左右,近三年来又有新的进展。如周氏【25】等介绍了一种采用弹性导电聚合物作为传感器材料的新型脉诊仪,其特点是可灵活弯曲,并结合当代的腕表型脉搏波采集系统,应用脉搏波速度分析来验证该系统的可行。巴西学者莫拉等【26】收集了45例收缩压在(155 ± 28)mmHg、舒张压在(93 ± 17)mmHg 的高血压患者,发现高血压患者的脉象与脉搏波分析以及血液动力学之间密切相关,定量变量舒张压、心率以及脉搏波传播速度包含可描述洪、沉、数等定性脉象的信息。钟氏等【27】提出了一种基于动脉宽度的量化方法以表达脉诊时的浮、中、沉取,并提出一个指标α以估算应用脉诊仪诊脉时的动脉宽度。段氏等【28】收集云南省HIV/AIDS 患者857 例,用ZM-ⅢC 智能型脉象仪收集脉象信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以结代脉为主要脉象,伴吸毒患者脉象表现更为复杂。魏氏等【29】运用三探头中医脉诊信息系统,揭示不同证型抑郁症患者的脉象信息特征,认为与其脏腑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崔氏等【30】通过分析447 例非疾病人群的脉图,以单部脉脉图为依据,建立平、滑、弦三种脉象的特征参数及正常医学指标参考范围。郑氏等【31】基于瞬时波强(WI)技术,初步构建了濡脉的三维WI脉图,能更准确地反映濡脉波形特点,丰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

   5 脉诊标准化研究

   王氏等【32】通过对《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与《WHO 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

标准》脉象名称基本术语的构词方法、翻译方法及具体名词术语(浮脉类脉象、沉脉类脉象、数脉类脉象、迟

脉类脉象、虚脉类脉象、实脉类脉象、歇止脉、大脉、软脉)英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两部标准中脉象名

称术语英语译文的优缺点。张氏等【33】分析了当前脉诊客观化在临床评价研究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建立规范统一的脉诊客观化评价标准提出展望。李氏等【34】认为实现中医脉诊客观化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制定统一的脉象客观化标准,加强脉诊仪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刘氏等【35】针对沉脉的脉象特征、主病特点、变化预后及取脉方法进行论述,认为沉脉在现代研究中需要临床、基础研究进行充实,尤其是标准化研究中需要克服沉脉的生理性因素、季节性因素、脉诊采集仪器的可重复性差及采集标准不同等问题,寻找其脉诊信息特征并制定相关标准。

   6 脉诊教学研究

   如周氏【36】就脉诊教学方法,提出激发脉诊学习兴趣、规范脉诊操作步骤、强化脉诊指法练习、锻炼全面

采集脉诊信息能力、培养凭脉辨证和首辨虚实的脉诊临床思维能力等带教思路。刘氏【37】指出加强平脉教学、认识常脉,是知常达变的关键,注重脉之阴阳五行生克乘侮运用的教学,有利于较快把握病脉,以脉理分析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是提高临证能力的关键。赵氏等【38】认为在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缓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的描述,存在着一个脉名、多个含义的现象,故对30 位中医专家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进一步澄清、规范了缓脉的概念、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薛氏等【39】认为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规划教材不能准确反映相应类别下一些脉象的特征,建议在阐述构成脉象的基本要素特征的基础上,以“构成要素分解脉象”的形式,通过列表归纳28 脉的特征。滕氏等【40】详细分析当前脉诊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现状,提出将“情境认知”理论与“系统辨证脉学”相结合,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蓝本,运用“情境认知脉诊教学法”对脉诊教学课程和培训模式进行改革。

   7 小结

   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内学者对中医脉诊的研究较为多样化,国外学者也渐渐开始关注,主要做一些脉诊可

靠性以及客观化方面的研究。由于脉诊本身是一种偏重于感觉的主观诊断方法,目前其传承相对欠缺,年轻医

生在临床实践中很难把握,故挖掘、总结及传承现代名老中医或民间老中医的诊脉经验迫在眉睫。此外,在脉

诊研究方面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使其标准化、客观化、可视化,故脉诊标准化、客观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近

几年学界在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果,然而这种用机器来模拟老中医的诊脉过程,其相似度及准确度到底有多

高,还是一大问题。所以,关于脉诊,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古脉法,这

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更逼真地去用机器模拟手指诊脉,这是提高脉诊客观化研究科

学性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地去制定中医脉诊相关标准如名称术语英译国际标准,这是脉诊进一步国际化发展

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欣然,王天芳.中医脉诊起源——“脉”的医学知识衍生与脉诊学源流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9(10):797-801.

[2]姜瑞雪,马作峰,王平等.《黄帝内经》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辨析[J].中医杂志,2015,56(6):455-457.

[3]麦舒桃.《难经》浮脉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1600-1601.

[4]李灵巧,包素珍. 浅析《伤寒论》“沉脉”的病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3931-3932.

[5]黄俊南,王彦晖.论“左主司官,右主司府”[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9):1059-1060.

[6]王利,邹勇.《温病条辨》中重症温病脉诊体会[J].山东中医药杂志,2015,593-594.

[7]袁亮,王朝阳.脉象气化结构原理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765-2768.

[8]方英嵩,滕晶.脉象信息的多维思维分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9):658-660.

[9]贾建义,张扬卿,傅华洲.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关系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4):876-879.

[10]崔晓敏,宋琨,彭伟等.从解剖角度分析寸口脉的生理变异[J].山东中医杂志,2014,33(2):91-92.

[11]滕晶,张晶,齐向华.现代多学科视角下中医脉诊信息表达的诠释[J].中医杂志, 2014, 55( 22):

1894-1896.

[12]Bilton K, Zaslawski C. Reliability of Manual Pulse Diagnosis Methods in Traditional East Asian Medicine: A Systematic Nar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2016, 22(8):599-609.

[13]于海.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平脉辨证医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9):142-144.

[14]张曈,戴洁琛.从名老中医甄梦初肺痨脉象心得试论脉诊入门[J].北京中医药,2014,33(5):365-367.

[15]苏娟萍. 萧汉玺脉诊特色介绍[J].山西中医,2015,39(9):4-5.[16]陈中沛,张旗,苟春雁等.脉诊与辨证(二)[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60-862.

[17]桑素珍,金伟.金氏脉学的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J].中医药导报,2015,21(16):13-15.

[18]黄利兴,刘英锋,石强.旴江脉学的成就与特色[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3):4-6.

[19]付文倩,齐向华.情志脉象浅释[J].内蒙古中医药,2015,5:129-130.

[20]李俊男.头痛脉象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4,46(5):71-72.

[21]郑梦梦,孙磊涛,沈敏鹤等.脉诊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J].中医学报,2015,30(9):1247-1248.

[22]王亚,殷晓轩.左弦脉与肝病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7):1193-1194.

[23]江晓东,吴燕君.重视脉诊在针灸治疗中的运用[J].新中医,2015,47(4):322-323.

[24](美)里昂·汉默,(美)凯伦·毕尔顿著.张文淮,许毅豪译.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5]Chou HC, Lin KJ, Fang YX, et. Development a Polymer-based Electronic Pulse Diagnosis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and Analyzing Pulse Wave Velocity.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J]. 2015,24(1):83-95.

[26]Moura NG,Cordovil I,Ferreira Ade

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rist Pulse-taking is Associated with Pulse Waveform Analysis and Hemodynamics in Hypertension[J].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6,14(2):10-13.

[27]Chung CY, Cheng YW, Luo CH. Neural Network Study for Standardizing Pulse-taking Depth by the Width of Artery[J].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2015,57:26-31.

[28]段红菊,陈宗翰,杨梅等.基于ZM-ⅢC 智能型脉象仪的HIV/AIDS 患者脉象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杂志,2015,39(1):29-31.

[29]魏红,王宇,桂森等.抑郁症患者中医脉象信息规律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3):5-9.

[30] 崔骥,费兆馥,张志枫等.平、滑、弦脉的脉图分类参数范围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 , 50

(12):15-17.

[31]郑星宇,郭思薇,魏世超等. 基于瞬时波强技术构建濡脉脉象图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24(4):19-23.

[32]王蕾,尚倩倩,王忆勤等.中医脉象名称术语英译国际标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4(3):

5-8.

[33]张子霖, 陈清光,金龙珍等.基于脉诊客观化的临床应用和评价方法[J].中医药导报,2016,22(4):

101-103.

[34]李甜,刘雪梅,刘媛等.从脉诊仪谈中医脉诊客观化[J].河南中医,2017,37(1):37-40.

[35]刘佳,汪南玥,于友华等.沉脉主病及标准化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6):716-730.

[36]周继朴.临床脉诊带教方法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5,34(9):766-767.

[37]刘玉超.临床脉诊教学关键问题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5,34(9):757-759.

[38]赵绂诚,于晓飞,薛晓琳等.关于缓脉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专家访谈结果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4,31

(5):310-313.

[39]薛晓琳,王天芳,赵燕等.《中医诊断学》教材中28 脉的归纳方法初探[J].中医教育,2015,34(3):

63-67.

[40]滕晶,吴晓迪,王宜艳.情境认知视域下“系统辨证脉学”临床实训课程设置与实践[J].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报,2014,30(5):951-953.


黄兰英(1982-),女,医学博士,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特色诊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研究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民间中医药分会委员兼秘书,主要致力于(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及验方的挖掘研究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53-1120531.html

上一篇:血压测量的究竟是什么?
下一篇:周榜尧的奇石
收藏 IP: 222.3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