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涟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onobody

博文

德国某大学的workshop见闻与感触

已有 7233 次阅读 2010-6-8 16:28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德国, Workshop

    在德做访问学者期间,有幸参与所在单位每年冬天举办的为期三天的workshop。幸运的是,这次的workshop所用的语言是英语,尽管他们99%都是德国人(平时的报告大都是德语的,令我望尘莫及)。
    在一个飘雪的隆冬季节,我们浩浩荡荡二十余人,驱车40分钟,带着三天的吃喝,背上夜宿的睡袋,踩着没膝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抵达了一个山脚下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林间小木屋。本以为小木屋是一个很原始的简陋房子,没想到里边的设施还很现代,活动室、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外面滴水成冰,室内却很温暖。刚开始我天真地以为暖气是靠厨房里的壁炉供热的,后来经人指点才知道靠的是燃气壁挂炉;厨房里熊熊燃烧的壁炉,只是一种情调而已。
    Workshop一共进行了三天,时间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天,上午到达,午饭后进行4个主题报告;
    第二天,上午5个主题报告,下午自由活动,晚饭前一个小时的分组讨论;
    第三天,上午4个主题报告,午饭后收拾行李,打扫卫生,返回。
 
    关于主题报告,形式和我们常见的差不多,每人讲大约半个小时。感触颇深的是他们的讨论,极其热烈,每个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硕士生和博士生),都积极地自信地发言,没人担心问的问题或提的意见太小儿科而不好意思发言,也没人武断地打断别人的发言来显示自己的权威;甚至从说话人的口气来判断,不知情的人根本分不出哪个是老师哪个是学生;大家都非常自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样的讨论方式,与我之前所经历的workshop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自己一直是个小人物,人微言轻,在一些听报告的场合很少发言,因为总担心自己提的问题太低级而被人嘲笑,或者被某个权威牛人毫不客气地打断。尽管我没有这样的遭遇,但我却看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害怕了,不敢说话了。我们的权威太多,学术上有学霸,工作上有领导,小人物也只有缄默的份儿。
    自由活动时间,教授和学生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很天真、单纯。教授拉上滑雪车从山坡上冲下来,摔个嘴啃泥也毫不在乎;几个大人围在一起玩貌似比较小儿科的扔飞盘游戏也乐在其中,甚至为了接一个侧面飞来的飞盘而奋不顾身地整个人倒在积雪中。还有人带着专业的滑雪设施跑到更高的山坡上过瘾。除了我之外,每个人玩得都很放松,很随意。
    第二天晚饭前一个小时的分组讨论,再次让我深有感触。
    教授把大家分成三组,每组一个主题,分头讨论,达成共识,再拿到大家面前讨论。
    三个主题分别是:
    Group A: What makes a good presentation?
    Group B: What makes a good paper?
    Group C: How best to write-up research/optimize process of writing paper?
    我被分到A组,讨论如何做一个好报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报告的结构、陈述的观点、片子的布局、演讲者的口气及肢体语言等几个方面分别罗列好与不好的方面。
    讨论完之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在大家面前讲一讲,继续完善内容。Workshop之后的第二天,每个人都收到一份整理好的三个讨论主题的共识。仔细研读一遍,受益匪浅!
----------------------------------------------
通往小木屋的路上,深深的积雪


 林间小木屋

近看小木屋,还是好几层的楼房。楼下是厨房、餐厅、会议室;楼上是卧室。


厨房。进来时是空的,上面摆的东西都是大家背来的:)


壁炉

简易的会议室兼活动室,投影仪和电脑也是自带的。




 夜色中的小木屋



  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包裹严实走出户外



 拉着滑雪车上坡



 在没膝的积雪中投掷飞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0749-333473.html

上一篇:在德国骑自行车的规章制度
下一篇:卡壳在数据上
收藏 IP: .*| 热度|

4 彭友松 贺天伟 王随继 闫云霞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