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的尴尬(二) 精选

已有 4576 次阅读 2014-11-4 23:32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传播, 互联网

接上文。由一个论坛引发的胡思乱想。王大鹏老师都“喝”了俺的“彩”了,还是把话题写完。

总有一种担心,觉得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在科技传播方面起的负作用不可小视,过去人们获取知识是全信书,现在好嘛,全信网,那些不怎么靠谱的科学流信依靠互联网传的飞快。一条吸引人眼球的科学流言靠微博、微信短时间内被转发数万条,好恐怖,似乎辟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传谣的速度。

幕后有推手啊,有利益啊,那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不靠谱科学传播者,别小看了他们的能量,他们能网络一些缺乏科学素质的信徒去现场听他们的“科学说教”,也绝不会放过利用互联网进行大肆宣传的机会,技术都利用得好着呢。一部部带有伪科学性质的书能迅速走红,互联网功不可末。

就连电视媒体这个最重要的主流媒体,现在也被网络推手所利用,动不动说个这有毒那有毒啥的,总加个CCTV都报道了的定语,以增加人们的信任度,由此可见,CCTV在人们心目中还是可信度比较高的。我不怎么看电视科教频道,咱一个俗人,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又臭又长的电视剧上了,可我也不相信央视会竞不负责任地胡说,八成那些打着央视旗号的伪科学传播者是瞎说呢,反正多数人也不会去真的去核对是否央视真的报道过什么什么,或者报道过类似的内容但不是这么说的,被断章取义了。

人们的科学素质不同,形成的惯性思维方式不同,很多人总会被一些所谓的不太靠谱的科学结论东西迷惑,害不死人还好,要害死人就麻烦了,但相信这毕竟是少数,没几个因为相信自然疗法得了病不去医院自己吃“自然药物”。属于国家喉舌的主流媒体应负起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没错,但往往公家的事除了要对百姓负责,也要对上级领导负责,对利益相关体负责,很难把握。 工作做得深入了,不一定短期见效,领导也不一 看得见,还是考虑短期能让上级看得见的项目明智。

咱就是一老百姓,是科学传播的普通受众,更多的是从这个层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近年国家在科普或者说科学传播方面的投入真不少,光相关的基础建设,软课题就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结果如何大家心理都清楚。引领者、研究者、传播者、受众等想要的东西不一样,当然取得的效果就不想同,其实普通百姓在这方面也不怎么关注,其他方面只讲形式不讲效果、大把花钱的事情多了。

似乎层次高点的科学传播面对的是小众,有人说更多的是玩自娱自乐的游戏,我倒不这么认为,兴趣总会分人群,只要为特定的人群所认同所受益,就是成功的。只是应给特定人群尽量广泛的参与机会,这样才能从内容形式上不断改进传播效果。而现在网络上针对科学传播能充分互动的好的平台并不多。尤其是官办的科普网站、微平台什么的,不仅原创内容不多,互动性也差。

低端一点的科学传播习惯被人们称为科普,受众应相当的广泛,尤其是涉及每个人的吃喝拉撒睡、健康长寿,科学传播搞得多火啊,在百度上搜个什么病名,点开链接,立即挑出一堆"医生"要给你提供在线答疑,热情好高,这就是市场驱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缺乏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是,对知识真伪的鉴别变得更难了。

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来源要甄别,真伪要甄别,面对各种科学传言,需要多动动脑筋,多请教专业人士,小心上当受骗。其实,这也是不断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过程,流言多也不完全是坏事。

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内容的乱象很难避免,在中国如此,在国外大致也如此,现在流行的所谓一些养生的知识不也常被惯以西方的字眼吗?可见西方同样是伪科学流行的地方,只是相对来说,他们的国民科学教育搞得好一些,国民的科学素质比我们国家的要高一些,具有科学理性思维的能力强一些。

大力倡导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科学传播也没有错,但技术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科普即使不喊,事实大家也都在做,包括民间的,刚发现一个叫做“搞笑科普知识网飞碟说”的网站,内容虽算不上多么高雅,但有些科普动漫视频做的还是不错的,我还没搞清楚具体是谁搞的,反正肯定不是官方搞的,是一群科普视频爱好者搞的。人才可以关注发掘一下。

我觉得目前对于科技传播国家也没有必要投很多的钱进行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技术设备好多都是现成的,没有必要重复建设投入,但关键是为了完成部门任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搞各的,很难做到资源共享,浪费是显而易见的,像科普网站现在就有点太滥了,传统的以转载为主的科普网站不宜再搞了,没啥人上去看,大家转来转去的没多大意义,关键是做好的原创东西,在综合搜索中能靠前,才能发挥效果。还有数字科技馆、各种电子屏,效果如何大家都清楚。国家在投入上应加强这方面的统一协调。

抓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注重适合互联网科技传播的人才培养,激励更多敢讲真话的科技工作者出现在主流媒体,针对涉及百姓安生的重大科学焦点问题进行理性科学传播、解答公众的质疑,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正面效果,我认为这是目前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需要做也是可以做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841156.html

上一篇:“变色龙”花青素导演的五彩秋景
下一篇:北京,APEC蓝天,看这秋景,美吧
收藏 IP: 223.72.177.*| 热度|

19 曹聪 尤明庆 刘立 苗元华 吕喆 姬扬 蒋新正 黄永义 李健 李璐 任翔 赵美娣 周健 罗会仟 李亚平 葛肖虹 shenlu eastHL2008 tu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