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业内杂感之一:小众的科普,小众的出版 精选

已有 7475 次阅读 2011-11-10 22:56 |个人分类:图书出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出版, 而且, 工作者, 政协委员

作为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尽管每天都在干本行的事儿,思考有关本行的问题,却不常在这块地上更多表露相关的东东。一则实在以为自己在这行里是再普通的一员,没有什么资格面对这个行业,面对这个行业里的人说三道四。

困惑自然不少,对科普出版这块的事儿想得稍微多一些,也发表过一些看法,但恐有得罪人之处,不想再说更多,因为自己做得不好,想得不深,没有资格对别人的工作评头论足,这是多数人的逻辑。有太多的话想说,但觉得还是关起门来自言自语比较明智,省得给自己添麻烦,弄不好还会连累他人。但只发发照片,到头来也总是自感尽玩些与科网无关“风花雪月”之流的嫌疑。

承认自己的眼光不济,惰性太大,没有更好地利用各种出版资源。如科学网上的博友人才济济,有能力,有想法出版大作的人肯定大有人在,何止如此,十年的九三区委委员、五年的区政协委员生涯,总有1000多个科技工作者的资源可以用,怎么咱就用不上呢?看样子还是不够敬业。这里还是忍不住想表达对一位我们著名博友的歉意,想起去年咱刚来这儿不久,曾通过其他博友向俺表达过想把她的系列博文在我社出版的想法,从内心也想帮她,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不好提MONEY的事,因为这类书肯定要带资出版,而且公家不可能出钱,要自己出资。现在听说这本书即将在我社出版,但仍然没有逃过这条路,要知如此。。。有一种愧疚感。

所谓的自费出版无论对于科技图书,还是社科类图书,是相当普遍的事情。很多科技图书都是走公家的课题经费,出版不算难事。现在的社会状况看起来,个人出书也不是什么难事,第一不愁钱,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要文化要品味,都想给自己留点什么,留在纸上的,相比留在其他媒体上的更显实在,子女替老人,老人自己拿出积蓄,出点自己的作品集、绘画、书法集,比吃了、喝了看起来更有价值;第二也不愁出处,现在人们的交往圈子纵横交错,成网状存在,送出个千八百本书根本不算难事。比如,我自己要想出本书,起码海淀区的1000多党友可以人送一册。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没有政治性和重大科学性问题,说话能说顺流,图片能整清楚,人人都可以出书。但问题是,在我们国家正式在出版社出书看起来还是件挺难的事儿。主是是我们的出版管理体制,版号由国家控制,有限的版号只能为少数人做出版服务,出版物还是作为严格控制的特殊产品和商品。致使很多想有个书号,正式出版本书的老百姓都跑到香港的出版社去出书了。因为人家的版号不受限制,一个小小的香港,出版社比大陆还多,个人都很容易注册出版社,而我们离私人办出版社还很遥远。

当然,港台的版号出的书在大陆是不能卖的,但有几个人出书是为了卖的呢?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纸书看呢?

这个纸书,包括科普纸书,对于单一品种来说,就是纯纯粹粹的小众东东,这个一点没错。如果一本书发个百八十万,那一定是本会忽悠人的书,时间长不了的书。换个角度,出版业不光要为小众的读者服好务,是不是也能放下拿大单、做大事、挣大钱的架子,在把好底线的前提下让凡是想出书的人都能顺利看到自己的大作变成书,并尽量少花一些钱。当然前提条件是放开版号,而这在当下是不太可能的。出版行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国家严格控制的行业,出版产业化谈何容易!

出版物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老百性唠唠叨家常,同样也可以跃然纸书。当然,不是很多的人都了解如何将这些家长里短变成书,这就要发挥编辑创造性劳动的本领,这是一个很需要人才、培养人才的行业。

我不知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很多大道理,但我知道要出版业发展就要放开思路、放开人们的手脚,出版业要放下架子,服务于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丰富更多的品种,获取利润。当然管理和人才要跟进。前些天看到我们一位退休的同事在编家史画册,几百幅记录着三代人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近年的照片,很有意思,我开玩笑说要不要偷个书号什么的。其实多数人家出书并不需要书号,但书号却能大大增加图书的分量,所以书号的需求还是挺大的。但这是无形资产,目前掌握在公家手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必是如此。这也是导致出书的成本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
 
至于面向公众的科普市场的大力开发,是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不仅需要更深度的思考,理清思路,还需要神人般的策划能力,往往非我等凡人所及。尤其是在当下纸质出版物读者群体已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年代,成本策划一本所谓的“双效”图书,实在不是一两个人拍拍脑瓜就能实现的。
 
至于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和科普事业相关的出版,则主要由政府买单,自然要对政府的胃口,但与老百姓的需求是不是能对得上号我说不好。反正在这方面能抢得一碗饭,分得一勺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脑子活,人头熟,脸皮厚。

记得市政府给每家都送过什么居民膳食指南的书,可我早就不知道扔哪去了。五百万册书啊,这是个大单,可惜我们弄不到。。。但这仍然转变不了这类传统科普必定是小众读物的结论。
 
昨天听人说现在国家正在支持编什么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不知能编成什么样?想必投了不少钱。 现在还会有多少人抱着一本书查找自己想知道的知识呢?

从业20多年,不算成功人士,感想颇多。随便与大家唠叨唠叨。最后,还是希望博友们多给咱支招,多支持俺的工作。有出书需求的,不是吹牛,俺最起码服务工作做得一流,让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但声明一点,触及出版物底线的书,给多少钱也不能出。
 
我是做科普出版的,同时也是做科技出版的,能利用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两块牌子为科学网上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一直是俺的梦想。面对出版体制老化,出版成本居高不下,市场越来越小,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科学网上的各位老师们,你们有什么好的招儿吗?我原来一直有个想法,甚至自己想出资搞个试验,看能不能整出一两种符合时代潮流的科普精品书(但像这种单品种书的营销更难),可一看,吗呀,找人画一幅图没有几百元下不下,成本太高,而市场营销也需要花大价钱,结果不好说,谁说出版无风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506723.html

上一篇:彩色的秋——三里河银杏(二)
下一篇:秋还在吗?——北宫国家森林公园掠影(一)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5 肖重发 曹聪 李学宽 罗汉江 黄晓磊 马臻 罗洁 蔣勁松 李璐 麻庭光 王启云 王晓峰 武夷山 liangfeng sowhath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您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IP: 114.237.202.*   libseeker 发表了评论   2011-11-12 09:32
出书这事,滋味杂陈。根据个人的观察,科普书处境尤为尴尬,因为:其一,现行科研评价体系,科普类图书不给“工分”;其二,出版科普书,作者出工出力之余,很可能还得贴钱。有出科普书的精力,也许还不如编教材。其实个人认为,不少科普书属于优质科研成果,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关于送书这事,为书找人,最理想的境界是送者愉快,受者开心,送个几十本也许挺轻松,送个千儿八百的就是苦差事了,因为其中估计有不少,受者并不一定高兴,甚至反感,送还不如不送。另,有个选题建议,就是能否将科学网上的科普文章,精选一个或数个集子出版?也就是编科普书,群策群力,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模式。投石问路,假如效果还可以,可以由贵社定选题或科学网博主共同定选题在科学网上征文,至于出版经费,兴许有关方面乐意赞助呢。
我的回复(2011-11-12 23:56)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可以更多交流。至于您说的集科学网上的精品于一书或数书,我也一直在考虑,我们苏社长也提过很多次。我更多考虑的是着眼点,或者说作为书的看点、卖点,毕竟网上阅读与图书阅读有不同的要求。这方面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我们可以专门交流。现在,吴宝俊的大作出来了,梁教授的也快出来了,还有我可能不知道了,合作会逐渐展开。
我一直有这个想法,与科学网上的网友好好合作一次,可否有能力有兴趣的网友可以什么时候聚到一起谈论一下这事。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