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新冠日记:炎症风暴上热搜,特免血浆能救命? 精选

已有 6304 次阅读 2020-2-15 21:52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冠肺炎日记

正月过去了一大半,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还在紧张进行中。不过似乎好消息频出,从官方数据来看,湖北省外新增病例连续多天稳步下降,说明减少人群流动的措施成功阻止了疫情的蔓延,目前看,湖北省外出现疫情大规模反弹的可能性不大。

网络舆情的热度还在,但开始有所减弱,应该是好事。关于疫情,各种不实消息仍然不断冒出,面对这场战役,社交媒体上的所谓“信息流行病”切实发生了,谣言的病毒与真实的病毒相伴而传。各种信息被放大、被误解,看似造成了不少混乱。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舆论发酵不仅检验着人们的辨识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也是全民科学教育,传播科学的好时机。

看一下微博热搜,居然像“炎症风暴”这样的医学专业问题都进入了,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充分的互动,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中也不乏一些懂专业的博主,甚至像“炎症风暴”涉及的“细胞因子”风暴这样的免疫学专业词汇都讨论得很清楚。相信有许多人通过看文章看评论,更多了解了人体免疫机制的复杂性,它的双刃剑作用,进而理解新冠肺炎等疾病为何如此难对付,治疗的难度和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科学问题,总会有一些明白人把节奏带向相对正确的轨道。社会问题则不是这样。

这两天的另一个热搜,就是鼓励康复者捐血浆,利用康复者血液经过处理制成特免血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浆制品),或者用于免疫球蛋白的制备,解决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问题,并且已经进入实质性的临床尝试。

这条科学新闻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很多人都看过像《流感》《极度恐慌》之类的流行病题材的电影,其中都谈到了用含有病毒抗体的人或者动物的血浆拯救感染者的事情,而且能成功化解危机。电影看多了,自然人们就更多质疑为什么我们不赶紧启用这样看似能拯救灾难的“灵丹妙药”。这回,人们终于看到希望了,肯定兴奋一阵子。

尽管在内行人看来,用康复者的血浆治疗患者,虽然可能有效消灭病毒,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办法,但仅仅是特免血浆,远远不能作为“灵丹妙药”大范围应用。首先是量不够,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少数康复者的血浆制品远远不能满足众多患者的治疗要求,另一个是血浆制品含有抗体的滴度也就是抗体量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另一个问题直接用血浆也有一定风险,成分比较杂,免疫机制复杂,贸然使用会发生免疫排斥,以及其他副作用,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看来患者等着输康复者的血浆救命类似于杯水车薪,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算比较原始的办法,眼前的权宜之计,试一下而已。血浆制品的制备也要严格控制质量。比较高级的是制备单克隆抗体药物等,这个过程会比较长,成本也比较高。与疫苗一样,远水解不了近渴。过程也不一定那么顺利,不是HIV疫苗到现在都没有成功吗?

药物和疫苗从研发生产到临床试验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匆匆上马不一定是好事。用好现有的抗病毒药应该最现实。

公众对涉及治疗的新闻,有些误解也不都是坏事,对心目中的“新鲜事物”抱有美好的期望,总比对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乱喷一通儿要好。媒体的触角早已经伸向所有角落,包括那些尚没有同行审核在线发表的论文或仅仅作为科学新闻披露的消息,也难免不被挖出来解读放大一下,只要有吸引公众眼球的价值。还是希望不要发生因抢购双黄连出门感染病毒的悲剧。

科学无罪,科学家发论文无罪,被曲解的科学,被误读的论文有时真的有害。还是要加以警惕。

向为早日战胜疫情辛勤工作的科技工作着致敬!针对他们的谣言还是不要那么多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218703.html

上一篇:新冠日记:WHO定名新冠病毒为COVID-19,巴西发现神秘病毒?
下一篇:新冠日记:肺炎,免疫故障,不该逝去的生命
收藏 IP: 114.243.201.*| 热度|

15 郑永军 杨正瓴 范振英 周忠浩 黄永义 齐彦收 张成岗 吴嗣泽 赵丽莹 曾杰 王大元 姬扬 刘光银 李学宽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