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从SARS到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悲剧还会重演吗?

已有 26372 次阅读 2020-1-15 19:45 |个人分类:科普文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武汉不明原因肺炎

很多年没有在日记本上记过日记了。曾经有一些年,每逢有大事件发生,总习惯在日记本上记录一下。

最后一个在日记本上记录的事件是17年前,那个令人恐惧的春夏,那些SARS横行的日子,北京人的恐慌、北京人的日子。

那时候还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博客。互联网也不是那么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报纸、电视、广播。2003年的春节过后,电视新闻中开始出现关于广东闹“非典”的新闻,起初北京人根本没把它当回事,以为很快就会过去。人们更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美国和伊拉克的那场战争。

知道4月初,北京出现了输入性病例,报道才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媒体报道不够透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远没有今天这么多,民间谣言四起,到了4月下旬,每天报告新增病例达到3位数。甚至传出“封城”的传言,人们开始抢购商品,一时出现混乱局面。这场风波直到那年的6月初才逐渐平息。(没有新增病例)。

正是,SARS传播引起的恐慌和影响,远远超过了SARS本身。

今天重提那段往事,原因大家都清楚,与去年年底武汉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有关。说是不明原因,但在较短的时间内,已经确认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世卫组织官方命名2019-nCoV)。成功应对的第一步。

当年在应对SARS上,中国科学家先失一步棋,在病原体是支原体或病毒之间扯皮,后来让德国、加拿大等科学家占了先机,最终确诊是SARS病毒。当然,今不比夕,至今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除了有一例输出到泰国(刚有消息,日本也有了),还控制在武汉境内,也没有找到人传人的确凿证据。尽管这两天的新闻也承认不排除人传人的可能。但即便有,也是威力不大,否则不会是现在这个局面。除非,病毒出现新的变异。

关于武汉发生的不明原因肺炎,的确还有很多未知,比如谁是携带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元凶?为什么集中病例会出现在海鲜市场?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件事情经过发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一定需要一个点火桶,显然,这次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并没有到达爆发的“程度”,发病率低,死亡率低,媒体报道透明,及时查明病原体…….世卫组织也表态了,没有潜在的更大风险。没有点火桶,人们继续把关心的焦点放在中东局势、八卦新闻......

武汉人没有恐慌,北京人更是不关心。人们更愿意相信,即使出现了SARS一样,致病性、传染性都很厉害的传染病,有了17年前的经验和教训,政府一定能有效应对,不断完善的现代卫生防御体系和医学的发达,一定能将局面控制住,信息透明,人们不担心、不恐慌。

1898年,荷兰科学家首次发现病毒,如今已经经历了120多年的历史。跨越百年,科学家对病毒这种变幻无常、比细菌更难对付的“敌人”,剥茧抽丝,似乎已经研究得很透彻,尤其是随着分子病毒学的进展,人们从DNA、RNA水平上认识病毒,包括病毒基金组复制、调控机理,病毒感染疾病的分子机制的揭示,等等,让人们看到了战胜病毒的曙光。

已知地球上大约有4000种以上的病毒,其中有超过100种可引起人类的疾病。远离人类的野生动物等曾充当人类的挡箭牌,但随着人类与动物之间生态环境的改变,两者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人类自然更频繁遭遇病毒的侵染,导致厄运。最近这几十年,人类不断发现新的病毒,对人类形成新的威胁。如轮状病毒、细小病毒、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朊病毒,这些并不为人们所陌生。

善变的病毒遇上正在改变中的生态,加上越来越密集的人员交流,会诱发更多的传染病,产生无限种的可能。所以,人类不能掉以轻心。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过去那种一下子导致数万人因传染病爆发死亡的事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总在想,人类在进化,科学在发展,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微生物同样也在进化,它们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生态,伺机对人类发起新的攻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切皆有可能。何况还有所谓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

所以,人类必须时刻提高警惕,准备迎接如SARS这样厉害的病毒的攻击。同时努力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降低传染病发病几率。

当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214397.html

上一篇:“雪”的盛宴
下一篇:挡不住的传播: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舆情变化
收藏 IP: 111.192.33.*| 热度|

13 郑永军 张叔勇 范振英 张珑 李学宽 王从彦 杨正瓴 王晨 尤明庆 徐长庆 郑强 杨顺楷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