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读《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有感 精选

已有 6622 次阅读 2018-2-14 17:34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流感, 北京中年

已经习惯于每天在网上阅读,关注的面其实也不算太宽,除了学习,大多是有关医学健康的科学信息。我朋友圈转发的信息也大多与医学健康科普相关。

关于《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这几天看到太多的转发,还有相关评论文章,一直没时间点开看,我不太喜欢囫囵看东西。昨天深夜子时,终于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完整看完了全文,以及精华评论。心情比较沉重,昏昏睡去,一夜全是在医院看病的梦...

大过年了,本不想谈医疗这个沉重的话题,但这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既然花了这么长时间看了文章,也看了一些个人立场上看靠谱不靠谱的评论,还是决定说几句。当然,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很多看法,无所谓对错,但仍然可以相互借鉴。

对这篇文章,我关注的重点还是疾病本身,以及如何看待现代医学,包括它的局限性,所谓过度治疗问题,等等。

作者所描述的结局是不幸的,也经历了就医的波折,选择的艰难,最终虽然能控制住就医的进程,却没能挽救岳父的生命,这个是医生的事情。医生没有不想把病人治好的,如果让我选择,我首先选择相信正规医院的医生,救命信息和既能都掌握在他们手里,无数的事实证明,医生可以治病救人,要不大家有病都去医院干嘛?不信医生,信谁?

但中国的医疗现状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也这是造成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也包括沟通的技巧。

我毫不怀疑医学的进步已经拯救了更多的生命,使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但医学有局限性,个体有差异,医生不是神仙,医疗手段也不是万能。医院死亡事件不可避免。不能因为医院死人了,就认为是医院给治死的,去医院也不是医院逼着你去的,哪个医生能保证百分之百把人治好?

医学有局限性,尽管我们从理性上可以接受这个,但情感上我们不愿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生存几率的最大化。

我不是学医的,就专业问题真不好意思就专业的问题多说,尽管前些日子也就病毒、超级细菌话题在公众号上发过一些文章,只是很浅显的科普。人类对疾病的了解真的还很有限。厉害的病毒加厉害的细菌进入人体,干扰免疫系统,侵蚀阻止器官,不及时干预,疾病的进程有时快的超乎人的想象,不是所有的流感患者,都能靠自身的免疫力躲过灾难。有些医疗手段本意也是帮助免疫系统对付敌人,而不是朝相反的方向实施。

所以,有病还是需要及时就医,少折腾,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小孩,不能太大意。

有人会借此痛骂现代医学,咒骂是抗生素,认为是过度治疗把患者治死了。抗生素是不能滥用,过度治疗也的确存在,但无奈的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医学的试验品,致病如救火,有时对待比较特殊的患者,只能各种试,各种冒险。

现在的医学检验手段虽然比过去先进多了,但有些时候,想在短时间内准确弄清致病微生物,也不那么容易。病毒入侵,免疫系统异常反应,致病细菌大举进攻,造成病人炎症爆发,影像检验可以为证。这种情况下,谁敢说,不用抗生素,由着病毒细菌去折腾,靠病人自身的力量就能好?所以,作者记录的这个病例,多数人都会认可医院的处置并没有什么大错,我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力。但他们也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毕竟,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个体差异。

至于什么时候上生命支持系统,体外膜肺(ECMO)要不要上,这个就是个人的选择了。医疗资源的利用在每个患者面前并不不平等,作者作为北京的中产阶级,有这个能力全力救治刚过60岁的岳父,肯定不能放弃,哪么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一试。至于病人自己能不能选择,有没有必要承受治疗过程的痛苦,我相信人都有很强的求生欲,如果暂时的痛苦能换来哪么是渺茫的生存率,多数患者可能也不愿意放弃吧。

看了文章后面的评论,很多是医生们所发,对于作者本人能够理智地看待他们的工作,表示了钦佩和感激。的确,从作者的叙述来看,还是比较理智的,平和记录就医过程,没有太多的抱怨,对医疗这个行业目前的现状也做了相对实事求是的描述。

作者描述的他岳父的病例就是个个例,毕竟感冒即便是流感,死人的事情概率还是比较小的,但作者叙述的整个就医过程,还是能反映一些现存医疗体制需要改进的问题,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至于其他的问题,如商业保险有没有什么的,这里不想讨论了(我和先生是有商业医疗保险的,其实感觉真的用不上,我就是抱着做公益的态度购买的)。

我们都是过来人,在这里本来想谈谈我自己陪同母亲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抗击八年、数度住院治疗,包括在东直门中医医院的就医过程,十几年前的许多往事历历在目,只是快过年了,实在不愿意提起伤心的往事。人就是这样,能够坦然面对生,却很难淡然面对死亡。

现在信息高度发达,也许我们与医生之间医疗信息不对称的差距会相对缩小,但也面临着对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的筛选判断。每每想与搞西医的亲朋们面对面沟通、讨论一些问题,多少都有些不能如愿。学西医的不愿意多说,也许很多事情他们也说不清楚;倒是搞中医的大多愿意侃侃而谈,但真正到了救命的时候,又有多少人首先愿意放弃现代医学, 尝试那些更多是来自于经验的“土法”呢?无论哪种选择,都一样有风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99851.html

上一篇:痴人说梦
下一篇:过年,传统渐远,高兴咋过就咋过
收藏 IP: 111.192.37.*| 热度|

8 刘立 彭真明 尤明庆 刘钢 谢平 葛素红 张海权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