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什么样儿的科普才算好科普? 精选

已有 5779 次阅读 2017-10-16 22:29 |个人分类:科普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普创新

科普是大事儿,科普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关系安定团结,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声明一下,“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科普”,这个题目太大,其实俺是没有能力做出准确回答的,其实咱也有很多困惑。只是每天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大量科普内容的熏陶,突然有了想写这样一篇的冲动,希望引起对科普现状的讨论。

首先,科学不单纯,科学的传播同样不单纯,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按理说,以通俗的方式,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讲述科学的原理和成果,应该是科学传播,或者说科普的基本要求。但往往客观难做到。人们讲道理往往挑着讲,按照自己的理解讲,科学道理也是如此。你要科学思维,我就讲讲我的思维,我眼中的科学,这是我的自由,但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全面。

但上升到科学传播的层面又不一样,如果你是专家身份,在某些人眼里,就是真理的化身;如果你是权威媒体,你发布的东西就有权威性。所以,专家讲话要谨慎,媒体传播要负责任。

似乎现在的科普内容不是太缺乏,而是充满乱象,鱼龙混杂,重复雷同的东西很多。新瓶装旧酒还算好的,起码咱把它当做严肃的事情去办,至于传播效果,有时也面临很多无奈。老百姓往往优先接受那些与传统认知一直的信息,还有那些所谓负面的信息,你一本正经讲知识,讲一百遍人家根本不看、不听。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普能算得上好科普吗?科普需要忍受寂寞吗?

啥样的科普才算好科普?传播量大的吗?显然不能简单看。举个例子,最近微信朋友圈里科学圈内圈外的朋友都在转,诸如“某国科学家谈某某系统的惊天发现,一定要看!”这样的“科普”文章。首先,以这种方便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我就不喜欢,为什么一定要看你的文章?这一定算不上好文章,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发现!这类文章,不外先是新瓶装旧酒地讲些已有的发现,再往下看,大多开始讲他那套似是而非的理论,要不就是推销什么保健品之类的,要不是诋毁公认的科学理论。

为了博人眼球,弄个“唬人”的标题,来点“惊人”的结论,是一些来源于乱七八糟的公众号转发的所谓科普文章的普遍路数。带有偏激结论,缺乏科学事实,是这些所谓科普文章的共同特点,然而,在公众中传播量很大的很多是这类“科普”文章。

科学的成果往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科学家的言论屡屡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科学传播的乱象比比皆是。由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等,传播往往造成片面,造成误解,如何掌握传播的技巧、传播的度,作出好的科普文章,俺觉得还是得真正掌握需求,真正能回答清楚一些公众关心的问题,内容不在多,在于精准,得兼顾全面,还要留有余地,能引起互动,还要容许质疑。

最近有好朋友在做化疗,因此也多关注了一些,也通过微信聊了很多。有人借癌症化疗的副作用大肆诋毁现代医学的成果,说化疗破坏人的免疫系统无异于杀人,宣扬医院给病人做化疗是谋财害命,这些极端的不值一驳。人们过度夸大了负面的东西,却忽视了正面的东西。感觉很少有好的科普文章介绍化学疗法与免疫之间的关系,正视化学疗法是一把双刃剑,不只是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副作用,也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免疫系统的作战能力,帮助杀灭肿瘤细胞,起正向作用。化疗无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扬长避短,把化疗用得更好?”化疗如此,其他的医学手段也是一样。

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实践,通过反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已有的技术用的更好。对过去的反思是必要的,但一切否认现代科学成果,鼓吹倒退,都难免是是别有用心。

信息时代,科学传播早已插上互联网翅膀,以前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科普网络平台的建设,以求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却挡不住所谓“伪科普”的泛滥,各种利益驱动,值得深思。最近不得不关注的一些科普微信公众号,也不能说内容不好,但阅读量极低,有的只有几次、几十次,太浪费了,没办法,很无奈。即便是加上互联网,传统科普还是传统科普,不能否认。即使有那么多所谓IP,也多是重新整合一下已有内容资源,换汤不换药,我们真的需要总是吃味道差不多的菜肴吗?

   我们需要能载入史册、引发深度思考的科普作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81127.html

上一篇:模式生物之小果蝇的大贡献
下一篇:京城,银杏叶铺“金”的季节
收藏 IP: 123.122.56.*| 热度|

14 尤明庆 蒋迅 苏德辰 史晓雷 王从彦 吕喆 戎可 黄永义 晏成和 刘立 冯大诚 周健 杨顺华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