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齐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rrylu1960 科普创作与出版为主线,兼谈时事、生活,愿与有识之士广泛交流

博文

新疆之行(一):喀纳斯之秋 精选

已有 9134 次阅读 2016-9-21 22:28 |个人分类:走遍天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喀纳斯旅游

人们常说“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占国士总面积约六分之一的新疆,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想像中的辽阔,想象中的富饶,它众多的神秘......

计划了很久的新疆之行,上周终于成行, 抓住了北疆旅游旺季的尾巴(再过十多天,喀纳斯就要封山了,不知道冬天如何去那里,领略冰雪胜景),跟团跟车狂奔3500公里,游北疆,感受喀纳斯秋的美丽,魔鬼城的魔力,五彩滩的梦幻,吐鲁番的炙热,天池池水的清澈......六天的行程,仅仅算走完了不足新疆全境的十分之一(北疆占全新疆面积的三分之一,我们走的路线途径的地域差不多只占北疆面积的三分之一),但也足够感受到新疆的大美了。

交通的便利,让去新疆、西藏的地方旅游变得十分容易,我们这个团最大年龄的78岁。


喀纳斯,听名字就那么美丽迷人,上网一查,维语中其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去北疆旅游,喀纳斯是必去的,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秋天来北疆,就是想来感受喀纳斯的美丽秋色。看过太多的喀纳斯秋天的美照,也看过刚去过的朋友拍的看起来一般的秋色,不知道哪个更真实一些,就在内心期待着......

旅游的辛苦自不必说,开启行程之时,随团导游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什么正赶上假日,会遭遇大堵车啊,进景点要排很长时间的队,食宿条件很差,等等。好在,一切还算顺利。中秋节那天,从布尔津到喀纳斯之行,路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走、那么漫长,一路畅通,早早就到达景点附近。由于头天下了雨,这天的气象条件极好,山路上看到了壮观的云海,算是意外的收获。



幸遇山中云海


雨后的喀纳斯,山中云雾缭绕,蓝天白云,阳光下金黄色的树木,清澈的湖水,一切如我想像的那么美,只是,没有见到传说中的“湖怪”,想想这喀纳斯最早出名,还是因为发现了“湖怪”,想必现在游人如织,“湖怪”也有胆小的时候,轻易不敢出来露面了。

喀纳斯景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景区规划面积1003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喀纳斯景区内共有大小景点55处,分属33种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喀纳斯河谷、禾木河谷、那仁草原、禾木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等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


看来,我们此行只是看了喀纳斯景区的很小一部分,短短一天的行程,不足以尽情领略喀纳斯湖光山色,也许有机会还会再来。不过,此行还是挺知足的,坐船湖中游览,加上步行走栈道(我们走的是从月亮湾到卧龙湾2.5公里的栈道,沿途风景极好),相信几乎看到了喀纳斯湖秋天最美的景色。


在大部分是戈壁荒漠的新疆,能见到喀纳斯这样美的自然景观,也不枉北疆之行了。




喀纳斯湖为内陆淡水湖,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湖面海拔1374米,

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188.5米左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喀纳斯的水是中国

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布尔津河的发源地。




喀纳斯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生长着西伯利亚区系的落叶松、红松、

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和众多的桦树林。





月亮湾。喀纳斯湖外形呈月牙形。



















在喀纳斯村,居住着大约600名图瓦人。图瓦人(蒙古族的一个分支),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现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奶酒飘香。古朴的小村景致,象喀纳斯湖一样充满神秘色彩。据说,图瓦人还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随着喀纳斯旅游热的兴起,图瓦人也变得忙碌起来,每天到图瓦人家访的游客排起了长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8991-1004271.html

上一篇:教师节的回忆:我中学和大学时代的恩师
下一篇:新疆之行(二):初见乌尔禾风城的雅丹地貌
收藏 IP: 111.192.38.*| 热度|

32 王从彦 刁承泰 信忠保 韦玉程 李土荣 郭向云 武夷山 范杰 白龙亮 刘光银 黄永义 李学宽 张海权 邹烨 史晓雷 王海洋 徐晓 徐长庆 李泳 蒋新正 强涛 蒋永华 吕洪波 康建 包德洲 蓝劲松 ljxm xlianggg lab4502 biofans aliala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