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邾文公的A面和B面

已有 3793 次阅读 2019-8-11 21:41 |个人分类:舞文弄墨|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春秋故事, 邾文公迁都

2322.jpg

【译文】

      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地,于是便占了卦问吉凶。负责占卜的史官说:“迁都对百姓有利,而对国君您不利。”邾文公说:“如果对百姓有利,也就是我的利益。上天降生了百姓而为他们设置君主,就是用来给他们谋利益的。既然老百姓得到利益,我就必须给他们争取啊。”左右随从说:“不迁都可以使您延年益寿,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邾文公说:“我的使命就是为了养护百姓。而死的或早或晚,那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决定的。既然迁都对百姓有利,迁就是了,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于是就迁都到绎地。五月,邾文公死了。君子赞曰:“邾文公真正懂得天命啊”。

20190811121305.jpg

【评析】

      前些日子,去山东邹城博物馆参观,在“邹鲁圣地”的展览单元里,看到一个复制的历史场景。场景展示的是,春秋时期邾国的“邾文公卜迁于峄”的历史故事。场景以峄山为背景,邾文公站在峄山脚下,眺望整个邾国都城,面带微笑,神态安详,仿佛看到了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物阜民丰。看到还配有一段文字介绍:

      邾文公在位期间,邾国的国都频繁被水患侵扰,邾文公计划将都城迁移到峄山之阳。占卜吉凶的史官说:迁都之事有利于百姓,而不利于国君。邾文公却说,如果利于百姓,也是于我有利啊。上天降生了百姓而为他们树立了国君,就是为了利于他们。于是,邾国迁都于峄山之阳。迁都不久邾文公与世长辞,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养民之君”。

      观后,感觉“邾文公卜迁于峄”的故事,闪耀着先秦时期民本主义的光芒,挺有教育意义的。邾文公浓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这德行、这境界、这思想高度,绝对称得上帝王界的一股清流。趁兴查阅了《春秋左传》等一些文献,却发现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些有趣的东西。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列国林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60-70个之多。这其中,除了齐国和鲁国两个大国,剩下的全是小方国。邾国(又名邾娄国、小邹国)是其中的一个小诸侯国,位置在今天的鲁南地区一带。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时期是乱世,各个诸侯国之间战事连连,民不聊生。邾国只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小方国,在齐鲁大国博弈之间艰难生存,国君的日子是很恓惶的。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末期,活人殉葬因为落后和野蛮,早已被淘汰。邾国第十六世国君邾庄公死的时候,竟然还用活人殉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老夫子是坚决反对活人殉葬制度的。据孔子年谱介绍,邾庄公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邾庄公死于公元前507年,这一年孔子45岁,正在鲁国教书。邾庄公的活人殉葬,遭到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评。当时的国际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

       邾文公,名蘧蒢,公元前665年即位,在位五十多年,为邾国第十二世国君,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邾文公比孔子早一百多年。大家都读过“庆父不死,鲁难不已”故事。邾文公在位时,鲁国正在闹“鲁难”内讧。由于邾文公处理外交事务失策,招致鲁国的大举入侵。面对鲁国的强大进攻,邾国的军队几乎没有抵抗便大败西逃,一直逃到宋国的边界。邾国国都被鲁军攻破后,烧杀抢掠,使得百姓生灵涂炭,邾国的财物化为乌有,综合国力遭受重创,差点灭国。鲁邾两国的这次战争,对邾文公打击很大,身心俱伤。他带领着邾国的残存力量,在邾宋交界地区的沼泽地带苟延残喘几年后,决定迁都到峄山脚下。于是便发生了《春秋左传》里的故事。读完这些文献,了解邾文公迁都的历史背景之后,我心目中的邾文公“养民之君”的高大人设,瞬间崩塌。

      近年来,各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挖掘整理传统文化。弘扬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这是国家大力倡导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历史都有A面和B面。在借鉴引用传统文化文献资料时,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历史史实。绝对不可不顾历史史料本身的内涵,胡乱引申、乱加比附、生搬硬套、大肆发挥、无限上纲,把一些历史人物吹捧得没边没沿。网上读到的鸡汤网文,许多也是这种风格。在引用古典文献时,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文章不顾题意,脱离古典文献的语境,满篇假话、大话、空话、一个劲无限拔高。我认为,挖掘整理编写历史故事时,吹牛和意淫是很要命的事。罔顾历史事实,无限拔高,只能玷污历史,对后世贻害无穷。此风谬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193281.html

上一篇:我亲历的溺水事件
下一篇:小楷很难,写好不易
收藏 IP: 111.14.218.*| 热度|

8 朱晓刚 王从彦 范振英 杨正瓴 张晓良 冯大诚 李毅伟 陈有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