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锋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feng 希望理解鸟怎么一起飞,鱼怎么一起游;希望和身边的人分享科学的乐趣。

博文

“特立独行”有多难?

已有 3806 次阅读 2013-8-31 14:5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社会影响, 新闻评价实验

最近社会上又冒出来好几位“神功”大师。当他们的神功突然不再的时候,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们从不神到神的常用套路:先要收几个名人做学生或者在一起拍几张貌似亲密无间的相片,而这些会被有意或还是有意地反复宣传,然后大师就可以在社会上呼风唤雨了。就是这么简单。

 

最近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来自以色列和美国三位科学家的一篇研究论文。这篇文章研究的是很微弱的“社会暗示”是否对个人评价有影?其实验是在一个新闻评论的网站上完成的,这个新闻评论的网站的网友会向网站提供一些新闻素材,并会热烈讨论这些新闻素材。很多人会写下自己的观点,供后面的网友在浏览网站时对这些观点做出评价。评价有两种:赞同<或者反对=,如果没有兴趣,当然也可以放弃评价。这三位研究人员在5个月的时间里,不断地从网站上收集到10万多条用户刚刚写出的,还没有被评价过的观点。然后他们随机地给这些观点一个人为的操作:赞成(给一个<),反对(给一个=)或者不评价,(赞成操作或者反对操作的数量比大致为21,与这个网站网友的评价习惯一致),然后把这些在初始时刻被人为操作过的观点放回到网站上,观察这些观点在随后网友们评价中的命运。当然,网友们是“天真”的,不知道这个人为的操作过程的。要补充说明一下,那些被不评价的观点,在实验中作为了一个判断基准来比较结果,这是在生物学或者社会学研究复杂的体系实验中必须设置的控制组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对一个观点在初始时刻一个小小的人为操作,会严重影响这个观点后来的命运。那些被赞成操作的观点的“社会暗示”作用显现了,其所受的“天真”网友的第一个评价中的好评个数比控制组的观点的好评个数平均要多出三分之一,而同时其受到差评的个数与控制组观点差不多,所以在最终的统计中,被赞成操作的观点的平均所得分(<的个数减去=的个数)比控制组的观点要高出四分之一。而初始时刻被反对操作的观点,所受到的第一个评价中,会很多网友的给了一个好评(“逆反心理”在作怪?),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网友给出了一个差评,两者互相抵消,导致其最后得分与对照组观点差不多。这篇文章也发现,这种“跟风”现象在商业,文化与社会习俗和政治栏目的新闻评价中很明显,而在IT,娱乐,经济和一般新闻这些栏目中则不太明显。

 

对所有观点在初始时刻的人为的这样一个操作,再放到网上时就成立一个很微弱的“社会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初始时刻被赞成操作的观点,随着接受这个暗示人的增加,其受到好评的几率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强,而很可能这个观点并不是那么高明。

 

社会心理学家 Asch曾经做了一系列有关个人在一定社会压力下的“从众”的实验。他发现,当一个人与小组中的多数成员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尽管这多数成员的意见明显荒谬,可是个人会有很大的几率从众于多数人的意见,尤其当这个人是孤立无援的时候。其实,这种从众的策略在动物群体做决策的时候很常见。比如当鱼群面对两条路径,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个体常常会屈从群体中多数的选择,尤其当这多数的数量超过一个临界值的时候。这种策略在某些蚁群和蜜蜂群体搬家的时候会出现。这么看来,这种“从众”的策略应该是自然界通过上亿年的时间进化出来的生存策略,它已经牢牢的进入到了还在经历生存竞争的动物们的基因中。

 

如果说关于“从众”的实验有社会压力存在,那么新闻网站的实验反应的是你点击鼠标的瞬间的心态,根本谈不到压力,只能说是有一点点的社会暗示。可是,这么一点点的暗示,还是会引起人们的从众心理。这个实验的参与者是在一个新闻评论网站上的网友,估计大多数应该是和你、我一样,愿意相信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可是这个社会暗示如此强大,以至于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影响了。

 

虽然自称为“高级动物”,虽然会说出“特立独行,自由思考”的话,但某些时候我们还是和蜜蜂、蚂蚁一样,用同样的方法去“思考”。对自然界的大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记忆,还仍然在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2013-8-31 于重师

(本文已经投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547-721233.html

上一篇:我是活在什么时代啊?“揭秘辽宁马三家女子劳教所:坐老虎凳绑死
下一篇:从传染病到健康生活习惯的传播模式
收藏 IP: 125.82.237.*| 热度|

3 曹聪 刘全慧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