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书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YU

博文

联合国报告:天灾威胁全球安全 御灾机制需要改进

已有 3453 次阅读 2008-7-14 16:01 |个人分类:未分类

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灾害程度日益严重,74在北京发布的联合国《2008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强调了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经济不安全因素,建议需要扩大现行的紧急呼吁和自愿捐款的救灾方式,建立常设的金融机制,以更有效地协助各国救灾,并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新闻发布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灾害使全球更多人口的生计受到威胁

联合国《2008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指出,自1970年以来,全球发生了7000余次重大灾害,造成至少2万亿美元的损失,致使至少250万人丧生,并对其他无以计数的人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最近,中国四川省大地震的受灾人数达1500万,五月袭击缅甸的纳尔吉斯飓风中受灾人口将近240万。

 

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与自然灾害相关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显现出警戒系统有所改进,紧急援助效率有所提高,但其他方面的数据却并不令人鼓舞:2000年到2006年期间,根据记录,每年发生的天灾是1970年代的4倍以上,损失几乎高7倍,每年平均损失达830亿美元。尽管自然灾害对全球人口的生命威胁有所减少,对受灾国以及相关社区经济福利的威胁却大大增加,造成更多的平民流离失所。

 

现在尚无法断定,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频发的趋势究竟有什么影响。但是科学界确信,气候变化和天气突变和灾害爆发之间有关联据估计,在未来十年中,与气候相关的损失将大量上升,在不好的年景,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万亿美元,为此保险公司可能将幅度提高与气候因素相关的保费。

 

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灾害中所遭受的打击远比发达国家严重。总体来说,低收入国家人口在自然灾害中死亡的可能性,是高收入国家人口的20倍,其生计遭受破坏的可能性高达80倍。今年5月份袭击缅甸的纳尔吉斯飓风导致的受灾人数达将近240万,估计造成9多人死亡,而同样是四级的查尔里飓风,2004年在美国仅造成30人死亡。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灾害恢复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缓慢得多。根据这份报告调查,许多发展中国家遭受的较小规模灾害也造成了长期的动荡。报告指出,贫困国家受灾危险增高,加深了其经济动荡。

 

寻求发展是最好的御灾措施

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平衡,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和政府在防灾和救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自然灾害中受灾程度严重的原因是结构性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基础设施削弱了救灾能力,缺乏经济多样化也加剧了经济损失。

 

减轻灾害损失的措施应当包括改进基础设施、提供可以负担的信贷、适当的规划土地使用等——这些措施往往被紧急救援和救灾工作所掩盖。有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人员训练和装备问题,也往往被忽视。

 

缺乏灵敏的飓风和海啸早期气候预警系统,凸显了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国际上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援助普遍减少和不足所造成的困难。

 

在灾前预防中,设法解决长期的住房危机和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十分必要,因为危房和不强制执行建筑法规加重了受灾程度。而将中期发展战略与救灾措施相结合,则有助于挽救受灾地区民众的生命和生计。

 

为了降低自然威胁演变成为自然灾害的风险,在自然灾害管理领域应该优先考虑增加对自然灾害防御和适应的投资。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通过投资400亿美元减少灾害风险,可将1990年代自然灾害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约2800亿美元,双边和多边捐助方仅将2%灾害管理基金用于预防性减少灾害风险。

 

建立全球减灾基金机制

这份联合国报告评估了多种应对自然灾害的保险方法的功效,包括马拉维设计的按照气候指数设计谷物保险办法,土耳其、墨西哥、加勒比地区根据地震规模或风速计算地震和暴风保险。这份联合国的报告认为,这些机制最多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如果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强有力的金融市场,这些保险办法仍然不足以赔偿受灾损失,只能涵盖少数人群,无法涵盖低收入人群,或者费用将非常昂贵。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国际社会所依靠的自愿捐款制度,往往受地缘政治关系和其他偏见影响,且认捐的款项很少全部交纳,甚至往往是调用资源,造成其他方面的资源匮乏。

 

报告建议采取一种更富有远见的减灾措施:即建立多边支持的全球性减灾机制。这一拟议建立的永久性全球基金机制估计每年费用为25亿美元,由其支持的综合性的政策框架,可以吸收各种目前已有但较为分散的资源,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更好地为受灾国家提供迅速可靠的救灾援助,并且支持各国的自然灾害预防工作。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把防治自然灾害和发展战略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以防止自然灾害演变成为人类灾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990-32164.html

上一篇:企业界开始关注绿色竞争力
下一篇:奥运促进可持续发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