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Esconnect科学家培训材料(翻译)节选

已有 2584 次阅读 2014-1-17 09:5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一份优秀报告的要素

一份好的报告就像是一次让人兴致勃勃且有条理的报告。设计好你的话题并策划一个可以传达你话题的报告。你的目标和听众的需求是你报告的核心要素。

 

细节,清晰性和时间的博弈

一个好的报告并不仅仅是一个可读性很强的学术论文。它们在结构、内容、长度以及目的方面都是不同的(见表1)。

 

我们报告的速度相当于听众阅读报道速度的三分之一。听众可以在报告结束后阅读你的论文,但是他们不能重新去听他们错过的报告内容。因而报告的重点内容需要重复几次以便听众可以记住它们。而在报告中,不同的视频设备也可以辅助你传达你的观点。

 

激情

一个好的报告人会在报告中融入个人的激情。如果报告人激情四射,听众有可能会不太顾及报告的其他方面。科学家对自己的研究通常都是充满激情,记得把这种激情也融入到你的报告中。

 

“让索然无味的报告人见鬼去吧。和我们的智力相比,他们并非博学多才;他们因为缺乏对希望从他们的报告中获得收益的听众的关切而变得高傲自大且轻率的。

我们记者参加会议的目的就是获得良好的新闻素材,我们仅仅是参加会议。在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作为发言者是十分荣幸的。而没有充分利用这次发言机会,错过了利用这次机会对观众进行辅导,阐明事实,启发他们的智慧的演说者,最重要的是不能保持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的演说者应该被乱石砸死。他们没有任何借口来搪塞这种单调乏味的局面,所以为什么不对他们处以极刑。”

 

来源:Jay H. Lehr,《地下水》杂志编辑,第23卷第2册,19853月到4

 

1

特点

科学论文

报告

细节

非常详细

只关注要点

结构

正式的格式杂志规定的

非常弹性化由听众的需求决定;通常为了强调重点而需要多次重复

听众

遥远的,通常是专业人员

现场的,可能更普通一些

报告人/作者

和听众具有一定的距离

和听众进行现场互动

语言

正式的,科学术语

个性的,口语式的

 

 

 

最重要的事情你的听众

在进行报告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头脑中有一个明确的框架。把报告当做一次机会,因为听众选择花费时间来听你的报告,要最大化地利用这个机会。

 

你的听众希望从你的报告中有所收益。他们希望被告知,被教育或者是被取悦。能否满足这些期望完全取决于你。你可以给听众什么益处,哪种方式是让他们收益的最好方法?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永远是你的听众。开始就要考虑到他们,他们以及了解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报告的现场,而不是把你所有的信息一股脑都塞进你的演示文稿(PPT)中。

 

内容,风格和视频设备

报告有三个因素组成:内容,风格和视频设备。

 

想想你见过的报告。报告人哪方面的特点吸引了你的注意力和兴趣?如果报告人让你感觉厌烦,你也希望自己不在现场会怎么样?

 

如果你看一下表2和表3,并认真分析每个条目是否和内容,风格以及视频设备相关,你就会发现风格是区分一个演说者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当然内容则更重要,报告人表达内容的方式是区分他们水平的重要标准。

 

要注意视频设备在一个效果很好的发言中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大多数演说者从什么地方开始自己的报告?他们最依仗的方式是什么?

 

2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演说者的特点

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演说者

内容

风格

视频设备

是否有激情

 

 

让听众参与

利用眼神交流

 

 

利用自然的身体姿势

 

 

合理地利用幽默

 

 

采用适合听众的语言

 

是否和听众相关

 

 

传递与主题相关的有趣的相关信息

 

 

传递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信息

 

 

利用视频设备强化效果或者帮助解释复杂的概念

 

 

 

3给人以不好印象的演说者的特点

给人以不好印象的演说者

内容

风格

视频设备

摆弄事实

 

 

哼哼哈哈

 

 

视线游离于听众

 

 

照本宣科

 

 

过多的视频设备

 

 

混乱不堪且难以理解的视频资料

 

 

音调单一

 

 

观点逻辑安排混乱

 

 

信息或者细节过去庞杂

 

 

超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59913.html

上一篇:名称、不确定性及其他
下一篇:《科学家生存指南--科学传播》导论(一)
收藏 IP: 111.192.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