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pusuow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pusuowdp 我的自由天地,科普,评论,社会资本,新媒体,不一而足,势要弄出点小浪花。

博文

《科学与媒体:从观念到行动》之三:建议

已有 2134 次阅读 2013-12-10 11:5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主题1:总体建议

本报告中提供了很多具体的建议,但是首先应该是总体建议,总体建议是这些具体建议的“上层建筑”,该主题下共有3个具体建议,具体是:

第一,雇佣为期三年的科学-媒体协调人来监测专家工作组推荐的相关活动的发展。(理由是希望总体协调者同各种组织进行协调,对不同的项目建立关联。)第二,澳洲居民的科学参与应该定期地利用常规科学调查进行评估。(理由是由于缺乏一些数据,比如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的态度和兴趣、科学素养以及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等,如果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持续的监测,则难以设计,定位及评估公众通过媒体参与科学的活动。)第三,建立科学-媒体创新基金来鼓励和支持新观念的产生,并通过这些观念把科学通过主流媒体带给广大公众。(理由是目前还缺乏鼓励科学家和媒体一起工作并把科学内容通过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传播给广大公众的基金。虽然科学周为新的科学项目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但是还需要培育持续发展的项目并且鼓励不同的组织建立关系。)

主题2:一般性项目

这里主要是一些鼓励一般性节目(比如电视,广播等)采用科学内容的建议,具体包括两项。

第一,基于美国科学和娱乐交流项目(US Science and EntertainmentExchange)建立一个中心,目的是加强科学家和媒体以及娱乐业的关系。(理由是科学进入媒体和娱乐领域中的机会很多,而澳大利亚缺乏的是一个科学家和娱乐产业可以会面的“场合”,以便他们能发现彼此,分享观点,探索新的工作方式。)第二,建立一般项目辅助基金来鼓励电视和电影中融入科学事实,科学概念或者角色等。(理由是这可以增加科学的内容,并帮助人们获取科学信息和专业知识,并为剧本作者提供经费以帮助他们撰写具有科学内容的剧本等。)

主题3:支持科学家参与媒体

共有两部分,5项建议,具体为:

第一,科学家的媒体技能培训,包括为科学家和博士生在网上设立免费媒体技能项目,不同群体提供科学媒体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在线培训;给大学提供配套资金来为博士生提供媒体培训;在利用新媒体方面为科学家和科学传播者制定实践指南,特别是社会媒体和博客。第二,对科学家和媒体关系提供持续的支持,具体包括设立“科学大使”项目,鼓励媒体和科学竞赛获奖者之间保持持续的联系;在编辑部设立科学家工作的联合内容发展项目;定期开展科学论坛,邀请一系列顶尖科学家和主流媒体代表共同探讨热点话题。

主题4:对报道科学的记者进行支持

共有部分,9项建议,具体为:

第一,对一般记者的培训,包括设计一个可以融入到本科新闻学教学中的科学研究报道课程;为记者就热点话题提供深度的新闻简报;在科学论文发表之前给帮助记者分析科学论文。第二,对专业记者的科学报道提供支持,包括为从事科学相关报道的记者提供科学调查经费支持;建立一种经费渠道多元的科学新闻奖;对科学新闻记者开展持续的调查和检测,以便了解科学的现状和科学新闻的现状。第三,支持科学的公共关系,具体包括设立在线门户网站,以发布科学新闻以及记者可以联系相关科学家,了解相关事件;为就职于科学领域的公共专业专家编制“最佳事件指南”。第四,利用图像来促进科学更好地出现在媒体中,包括对澳大利亚科学媒介中心的“突发科学新闻图像”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更多的可视化内容。

主题5:公共经费支持的研究项目的透明性

具体有5项建议,包括:政府委托的与政策相关的科学报告的发布应该完全公开透明;为政府撰写报告的专家在最后的报告中应该提及;制定一项策略或者协议,并借助这个协议让具有公信力的记者在政府资助的科研报告在发布之前有充分的时间来理解这份报告;如有必要,让参与撰写报告的科学家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政府的科研机构应该对媒体公开数据,以便他们通过新的手段,比如数据可视化,来报道科学故事。

主题6:在校学生和媒体中的科学

具体建议为通过分析科学新闻来鼓励科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并鼓励学生对媒体中的科学报道和信息来源进行评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8002-748612.html

上一篇:《科学与媒体:从观念到行动》之二:重要发现
下一篇:采访中的注意事项
收藏 IP: 210.14.1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