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谈高校科研团队的现状与重要性

已有 46971 次阅读 2012-5-1 15:36 |个人分类:团队建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校, 科研团队

我现所在的这所学校已经工作8个年头,本人没有在这个高校读书的经历,即没导师这个“大树”可抱,也没有师兄弟在这里。8年前应聘职位时是一个老教授收留了我,并给我一个栖身的实验室和工作场地。可1年后,他老人家就退休了,他的学生们也相继毕业离开学校,就剩下我这个孤家寡人。真的,我很感激这位老师,也一直把他当成我的导师一样的尊重。本人没名气,找不到好学生;没项目,经费少,也没法培养学生。熬了5年后,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实验室。虽然一路走来很艰难,目前实验室规模也很小,但确实是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所以我很珍惜。这过程中,深感一个年轻教师到了一个陌生的高校立足不容易,也深知高校里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大致查阅了一下,科学网对这类问题的讨论还是很多的,如吴信:浅谈科研团队建设。因此,趁“五一”大假,谈点自己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和粗浅看法。

一、科研团队的重要性

有道是:“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多力量大”,当然这话前提是齐心协力。这些道理其实也都是与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关的。到目前为止,我校科研经费已经不再是大问题的时候,科研已经上升到追求“入主流,进前沿,上水平”的层次。如果没有一个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高效的科研团队,要达到这样的层次几乎是不可能的。单打独斗,仅凭每年几篇SCI,最多也就是每年申请几个基金做做。对个人来说,也许完成任务和经费不是问题,但也只能是小富即安的状态。如果要想年科研经费上千万级,或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之类的,那基本上也是空想。

二、科研团队的现状

高校与研究所不一样,高校多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自然形成的科研团队大致有以下两类:

1)紧密型: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科研团队,所有科研项目、经费、研究生培养均统筹安排,团队老大负责,就像一个小型研究所。所有学院的教学、科研业绩考核均以团队形式进行,个人采取内部考核形式。

2)松散型:对外是一个整体,对内又有小团队,即队中有队,甚至还有单干的。年终考核时,是团队业绩的总和加起来,负责人代为接受考核,而科研经费则是自个支配自己的。

以上两种类型的团队,各有各的好处。第一种,一般会做得很大,从器件材料到整机系统,各方面的人员都具备。第二种,可依据个人情况随时退出或转队,可毕竟还是一个对外宣称的团队,在申报大项目时,申报成果时,不缺人力资源和临时组队。

三、组建科研团队的难处

1)招人难:你想要的人,也就是说有本事的人,TA不愿意受你管,肯定不愿意来;都想自己干,或想抱大树,“池子小了,容不下大鱼。”有些人想来,你又不想要,即如想来的人仅仅想凑个人头数的话,或年终考核有个依靠的话,你是养不起的。

2)负责人难当:压力大是一个,因为每年有基本科研经费任务要完成。比如我院基本任务划分:教授:70W,副教授:35W,讲师:15W。另外,还有教学任务,研究生培养任务等。如果任务分配不均,待遇分配不均,还得罪人。底下人会造反,我已经亲眼见证我院至少2个团队,由小到大,慢慢成长起来,刚好有起色了,却因各种原因解体了,结果又成了各干各的。

今年年初,学院领导找我谈话,说学院团队的现状是,虽然科研团队数量多,但大团队小,不成规模。希望我把其他两个团队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年经费超过千万级的大团队。至于形式嘛,可以先是松散型的。粗想是好事啊,我可以当老大。但细想一下,也有很多难处。1)领导想法是好的,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嘛,别人还不一定愿意这样干呢。2)我现在过的也很自在的,人数增多了,负责人的压力也自然大了。

四、给年轻教师的建议

刚进入高校的年轻教师肯定要有一个团队,这是必然的;但是否要尽快组建自己的团队,我不多说。科学网以下博文都很有启发性,是值得一读的。

[1]林中祥:组成科研团队的条件

[2]喻海良:九问青年学者,准备好建立自己的团队吗?

[3]谢玉江:“靠大树”是青年博士快速成长的关键因素吗?

[4]赵帅飞:种南瓜与“抱大树”:大树底下易“生存”但难“长大”

[5]赵 斌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6] “种大树”与“抱南瓜”

[7]林炳裕也看“抱大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565561.html

上一篇:人的心态很重要
下一篇:驾照与学位证孰重孰轻?
收藏 IP: 110.184.39.*| 热度|

46 李力强 赵纪军 林中祥 赵斌 喻海良 张志东 杨连新 吕喆 曹聪 谢玉江 朱志敏 支丽平 徐耀 周杰文 曹建军 张杨 马陶武 赵勇 赵凤光 王善勇 周素琴 曹广福 何红伟 徐迎晓 牛丕业 刘凡丰 田明伟 张鹏举 王伟 王启云 刘桂锋 张波 林炳裕 吴锦宇 武夷山 许洪光 张军鹏 刘鹰翔 杨生茂 王云才 段法兵 zouzoukankan zhouguanghui jinlin284210 neilchau liangqi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