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迷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网络空间做伏枥老马,志在千里育识途小驹!

博文

如何看待学生的追“AI”潮 精选

已有 22919 次阅读 2019-2-2 11:30 |个人分类:校园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热点, 人工智能

追星、追热是当代年轻人的潮流。倘若你讲不出几个明星大腕的名字,会觉得自己out了。时下的大学生群体里,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不染指人工智能(AI),随口说不出几个深度网络模型和架构,也有一种被out的感觉2018年11月末,我去了湖南的6所重点中学,做了关于人工智能的科普讲座,场面之火爆,始料未及。可见,AI潮已经渗透了中学阶段。

本学期,在大二的专业导论课中,作为专业介绍,我用6个学时介绍了关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方面的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等。一位同学课后与我讨论和交流中谈到:“老师,我认为人工智能火到人人都能扯上两句的程度,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很多本科同学基础知识都没学好,就想染指人工智能,张口闭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不是舍本逐末了,是不是过于浮躁了?”“很多同学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会盲从这样的热潮,我觉得老师在介绍并引起同学兴趣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给我们泼泼凉水。因为,很多同学真的就是盲目跟风”。

课程结束后,我留下了3个议题供学生思考,作为课程的大作业。

1)人工智能离人的智能有多远?

2)如何理解当前AI“只有人工,没有智能”?

3)如何理解“没有人工,就没有智能”?

何止是课堂,关于以上议题,在近两年的研究生选题和指导中,我也曾在多个场合多次泼过冷水,极力引导学生需要冷静对待和思考这突如其来的热浪。

就科研来说,本科生就如一张白纸。没有方向,进而盲从热点,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出必有因嘛。

首先,毕竟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老百姓也耳熟能详的新名词。

其次,深度学习的出现,以及大量代码的开源,让初涉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快速享受科技带来的快感。

再次,大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的兴起,给未来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众多机会,而且薪资不菲。

如此大的诱惑力,谁能保证不动心?

另外,追热跟风的事情不仅仅是学生,高校的老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前在光电学院时,了解到有少数几个团队会涉及一些光电系统、图像检测识别等应用开发。到了现在的信通学院后,出于好奇,第一次细致分析了一下本年度“本科毕业设计”征集的题目,全院一共出题767个,其中,题目里带“图像识别”字眼的85个,题中出现“深度学习”的53个,“神经网络”的为29个,卷积神经网络的20个。有的老师的题目,全部冠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的关键词。其他不少的题目,尽管没有直接出现以上关键词,但实际与特征提取、图像识别及人工智能相关的题目占到了60%以上,约400个左右的题目属于人工智能范畴。

换句话说,本科生的第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将有60%以上的同学会选择AI相关的课题。这难道不是被“AI”吗?

这个时候,作为具备一定科研素养和鉴别能力的老师,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追热,但我们不能放弃经典

AI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且学科边界模糊。如果作为本科生,连基本的数理基础,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等都不具备或不牢固,过早涉足人工智能带来的快感,反而会痛失愿景。你除了成为一个“调参民工”和进行大量样本训练的体力活,深度学习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黑匣子。深度学习就真成了“深更半夜训练和学习样本数据”了。

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才是深入AI领域和推动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

跟风热点,意味着竞争激烈

门槛低,意味着入门容易,同时进入行当的人也很多。但是,竞争必然剧烈,要做出顶尖成果也不容易。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一定不是万能的

AI从提出到被热捧,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它依靠的是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确实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AI目前还不是完美的,还有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继续深入研究。

截至目前,我本人做了近20年图像处理和识别相关的科研工作,但真不敢说自己就是做人工智能的,充其量也就是跟AI沾边的方向。也不能因为AI热,而丢掉自己的老本行去追热。

近几年,团队的生源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旺。这不是因为我们的科研做得好,而是因为我们做的是“AI”点。

end.jpg

my2dcode.png

长按/扫一扫二维码,敬请关注“闻道研学”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5437-1160393.html

上一篇:营造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可能比严格管理更重要
下一篇:实验室里的硕士毕业生都去了哪?
收藏 IP: 171.217.56.*| 热度|

27 郑永军 王林平 罗汉江 黄仁勇 李剑超 杜国栋 黄永义 栗茂腾 王启云 王从彦 刘钢 张晓良 黄健 李颖业 赵婧 李曙 于国宏 魏焱明 柏延文 肖慈珣 徐志刚 赵志宏 李宝宝 曹俊兴 ncepuztf liyou198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