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byang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供职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智能供水系统可监测水管渗漏
2014-3-7 10:22
  城市的地下管道密密麻麻,等到出了问题才能利用人工进行维修。于是,城市频频出现水管爆裂或燃气泄漏等险情。能不能预先就知道哪里除了问题,把险情排除于爆发之前呢?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了管道智能监测系统,已经用于对城市供水系统的监测。   IBM公司以色列海法分公司的智能系统部主 ...
43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海洋中的文化传承
2014-1-8 16:19
动物学家已经发现了陆地上不少社会性动物具有文化行为,而且它们的后代通过向长辈学习获得了这种文化。可是,动物学家一直没有发现海洋中的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瑞士动物学家通过观察野生瓶鼻海豚的觅食行为,首次发现了海洋中的文化传承模式。这群栖息在澳大利亚沿海的海豚会教导其 ...
36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监测脑电波的发带感应器
2013-12-6 09:58
  摸摸你的头顶,扣扣你的手指,就能知道你的大脑健康状况。你是不是觉得这有些神奇,或许又是哪个“气功大师”在玩弄忽悠人的把戏。其实,新的科技完全能够创造出这样神奇的技术。最近,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够检查神经信号的发带、戒指感应器。   无论是发带感应器还是戒指感应器,它们的技术基础都是脑机接 ...
43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学画报即将举办创刊80周年座谈会
热度 4 2013-11-23 22:28
#重要通知#科学画报将于11月27日上午9点举办纪念80周年座谈会,我们已经邀请了部分作者和老朋友参加座谈会。但是科学画报有80年的悠久历史,可能我们遗漏了不少作者和老朋友,请有意愿参加《科学画报》座谈会的上海老作者和老朋友私信或留言给我们。
2646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4
发展可重复利用的火箭有什么意义
热度 3 2013-10-25 13:41
  在已有的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火箭是很大的一笔一次性开销,因为火箭升空的过程就是自我牺牲的过程。一次航天发射任务之后,火箭只剩下几乎没有多少再利用价值的残骸。美国一家民用太空公司决定改变火箭的命运,它们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可以重复利用的火箭。目前,这款火箭已经成功完成多次短距离试飞,最大垂直 ...
4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隔空写字
热度 1 2013-10-14 15:45
   几千年来,书写的历史不断发生着改变。从最古老的在龟甲或岩石上写字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用手指直接在触摸屏上书写。过去无论怎么变化,都需要一个书写的载体。然而,德国一名女科学家克里斯托夫·安玛(Christoph Amma)却宣称,她很快就可以让人们告别书写的载体,让人们对着空气写 ...
400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邀请您参与“8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8大科技成果”有奖评选活动
2013-9-13 17:01
2013年,《科学画报》迎来了她的八十华诞。为了庆祝《科学画报》八十华诞,同时让公众更加深入了解科技成果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我们特别策划“8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8大科技成果”有奖评选活动。活动截止日期为9月20日。期待您的参与!
2761 次阅读|没有评论
请帮忙投票
热度 1 2013-8-8 10:12
《科学画报》正在参与“公众最喜爱的科普作品”评比活动,喜欢《科学画报》的朋友请到如下网址给我们投一票: http://t.cn/zQqDKpI 在网页的下方选择《科学画报》,点击“提交”按钮就可以了。谢谢啦! 《科学画报》作为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普期刊之一,始终牢记办刊宗旨,坚守科普阵地,坚持以图文并茂的表 ...
2724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1
为星空上色
热度 8 2013-8-7 16:21
   我们经常欣赏到的星空图片大多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其实,这些都并非是太空望远镜和太空探测器拍摄到星空照片。仪器所拍摄的图片被成为“原始图片”,往往是黑白照片,而且一些细节比较模糊。为了便于更好地研究星空,也为了天文爱好者更好地欣赏星空,天文学家往往会对这些照片在电脑上进行后期处理。 ...
10697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8
为什么总以为别人的工作比较轻松
热度 3 2013-5-23 10:27
人们往往容易低估(或在一些特殊情况中错估)别人工作的困难度。在一个有多种分工的公司里,人们总是会互相埋怨,只是大多人心里想想,不会说出来而已。搞技术的人往往埋怨搞销售的人没有把自己创造的产品卖得更好,搞销售的人会埋怨搞技术的人没有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他们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勤奋。美国 ...
6341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