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影响”

已有 15742 次阅读 2011-12-4 15:07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教育, 导师的作用

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影响”

(王德华)

 

导师的作用是什么?都知道是指导(指导教师)。指导什么?答案就不一样了,有的说是指方向,有的说是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的具体指导,有的说是论文写作的具体指导,有的说是学科领域知识的指导…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道,有学问之道、做人之道、生活之道;业自然是学业,学业包括内涵很多,有知识、技能、思维等等,有本专业、本学科,也有跨学科的;惑,范围也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解决了的,各种“惑”学生都会遇到,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惑”会出现。真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应该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了。

 

教师与导师都是“师”,这两个“师”,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由于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自然“师”的地位就不同。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对象,决定了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导师角色的不同。

 

学问是有一流的,做出一流学问的科学家,应该说就是一流科学家;拥有众多一流科学家的大学(研究院),应该就是一流的大学(研究院)。培养出能够做出一流学问的研究生的导师,应该就可以算是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导师,是由做出一流学问的研究生们来体现的。没有一流的毕业生,不可能有一流的导师。师生这对“冤家”真是“荣辱与共”,导师的名声和学生的名声,很多时候是连在一起的,自己想分隔也是枉然。师生关系应该长久、永恒,共建传统、文化,共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共创领域学业辉煌。这就是学界的“科学家族“、“科学家谱”(Academic familyAcademic tree)。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族对于科学领域的发展起着非常令人注目的作用,如很多让学界羡慕死的那些诺贝尔奖家族,今天的那些CNS家族。我们国家今天也有学界瞩目的“学界家族”,很多97386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等都会发现这些“科学家族”的繁荣 (当然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这些不多说,说多了会惹麻烦的。

 

回到正题。导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导师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没有CNS 论文的导师就不能指导学生了吗?可以招收跨学科的学生吗?可以让学生从事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研究吗?…. …很多很多的现实问题,有过导师经历的都会各种体验和困惑。谁给导师“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导师们,花点时间进行一些思考和梳理,交流一些经验,是很有必要的。

 

我的一个看法是,导师可以对研究生进行各个方面的指导,如实验技术和方法、课题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等等,有什么能耐,只要是学生需要的,导师当应尽力而为。在生活上,学习上,学生的行为规范、科研习惯、学界规范等等,也是需要教授的。我感觉导师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影响”。导师的思维、处世方式、对课题的把握、对学科领域的学科视野、社会服务等等,各个方面,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验。这些无形的“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是重要的。所以,一个研究集体的文化、传统、氛围,是一个导师应该着力去营造和建立的。有了一个积极上进的学术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优良的文化传承,这样的集体最终是有希望培养出有作为的研究生的。一个没有科研积淀、没有良好传统和文化的实验室,没有团结协作和睦共存的愉快的研究环境,没有积极向上、追求学问的科研氛围,就是有一两篇CNS,也不是一个值得羡慕的研究集体。如果一个实验室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防着我,我防着你,互相嫉妒,互相拆台,导师没有信誉,研究组成员没有威信、师兄师姐没有威信,这样的集体终将会一塌糊涂。

 

所以,导师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影响”,靠自己的学识、思想、处世方式、人格魅力等影响自己的学生,靠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着和激情影响着学生,靠自己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责任态度影响着学生,靠自己营造的环境和文化去点燃研究生心头那热爱科学的“火苗”,这样的传统和文化会被学生们传承给自己的学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传承的必须是健康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对社会有利的文化,绝不是官场文化、腐败文化、投机取巧的文化,已经成为博士或教授的学者们,对这一点应该有自己的理解。

 

科学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导师和研究生的贡献。师生是缘分,也是“冤家”,师生各自在科学世代的传承链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学界的荣幸。

 

研究生知道向自己的导师学习什么了吗?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514788.html

上一篇:北京郊区之秋
下一篇:是否可以说中国科技界“整体缺钙”?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40 孙国成 丁甜 吴宝俊 许培扬 王涛 李学宽 曹聪 吴飞鹏 吕喆 曹墨源 褚昭明 周杰文 刘全慧 张玉秀 严子体 黄晓磊 袁明龙 孟凡 李永丹 张骥 李宇斌 张敏 邢志忠 郭向云 罗帆 刘昶 柳东阳 黄武强 许勇 李璐 陈国文 方章福 曾新林 刘世民 易印雪 komuilee haidazhuxi xqhuang zgg thirteen

发表评论 评论 (49 个评论)

当前只显示与您操作相关的单个评论,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评论
IP: 61.167.60.*   boxcar 发表了评论   2011-12-4 17:39
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经常能看得到导师的“影”,听得到导师的“响”。
我的回复(2011-12-5 00:51)听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